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 大明望族

章节目录 第471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生员想要参加乡试,就要考岁试科试,过了岁科考试,位列前等,可以取得乡试下场资格,这个获得资格的人数与录取人数是三十比一。

    顺天府乡试每科取的人数是固定的,每科一百三十五人,如此一来有资格报名乡试的人数就在四千余人。

    即便每科有过了岁科试的生员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乡试,可每科参加人数也有三千来人,想要考中举人谈何容易?

    沈瑞叹气道:“家父已过知天命之年……”

    杨慎听了,知晓沈瑞的难处了。

    两家既结姻亲,有了往来,他也见过沈大老爷两回,沈大老爷年过半百,看着身子骨不像结实的模样。沈瑞身为嗣子,要支撑门户,功名自然是越早越

    “你也不容易……”杨慎感慨道。

    沈瑞则是有些失望,他原以为杨慎专门拉了自己过来,另有其他“安排”,没想到还真是为了说话。

    杨慎不提,沈瑞就只能厚着面皮开口了:“恬姐可喜欢那套哈,?

    还是在玉姐过继前,沈瑞上街给玉姐买礼物,结果看到一套羊骨的哈,是从关外传进来的闺阁玩具。

    这东西蒙古人那边或许寻常,京城却是少见。不过作为闺阁玩具,羊骨太粗糙,鹿骨的又少见。

    沈瑞就送到银楼,按照羊骨的样式,定制了两套小号玉质的,一套八只,一套给了玉姐,一套送到杨家给小未婚妻杨恬。

    杨慎没有作答,看着沈瑞面色有些古怪。

    沈瑞被盯的不自在,道:“大兄怎么了?”

    杨慎数着手指头,道:“打去年你们定亲到现下不过七、八个月的功夫,你都送了几回东西了?一个巴掌都数不过来…冬天送精巧手炉,随身的熏香球;过年送小狗样式的金银锞子,金银项圈;春日里送蜀锦松江布,入夏后送扇子,前些日子又送小玩意儿……”

    沈瑞讪笑道:“这不是想到恬姐了么……”

    杨恬这里投桃报李,也回送了自己歙砚、笔洗、荷包之类的。

    沈瑞现在挂腰间挂着的青缎如意纹的荷包,就是杨恬的回礼之一。

    如此礼送往来,并未是男女情炙,而是沈瑞对这门亲事的态度。

    说句实在话,要是可以,他也想要试试“养成”,可惜礼法所限,只是奢望。除非是穷的过不下去的人家,没有嫁妆,才会将女儿送人做童养媳。

    杨慎虽高兴沈瑞对胞妹的看重,可对于他这种“儿女情长”也有些看不过眼。

    “这也太频繁,年节还罢,非年非节的,让亲家老爷、亲家太太怎么看?”杨慎摇头道。

    沈瑞笑道:“大兄不用担心,家父家母那里都晓得……”

    杨慎想到胞妹收到礼物时的欢喜模样,有些不自在地摸了摸鼻子。

    他也是有未婚妻之人,满周岁就订亲,如今已经十几年,可每年王家走礼都是长辈准备,他从没有想过给未婚妻预备一份礼。

    同沈瑞相比,他这个未婚夫是不是太粗心了?

    杨慎想到这里,有些不好意思训沈瑞了。

    沈瑞带了几分好奇道:“恬姐个子高些没有?”

    杨慎虽是少年才子,却不是刻板之人,闻言一笑,叫来一个婢子吩咐道:“去禀告太太瑞哥来了,一会儿随我过去给太太请安……”

    婢子应声下去。

    沈瑞带了几分失望道:“不能请恬姐过来吃茶?”

    这大半年他来杨家,倒是见过杨恬两次,每次都是在俞氏房里。众目睽睽之下,想要单独说一句话也没机会。

    即便惦记一个十岁的小萝莉太过禽兽,可那是自己的未婚妻,见证她的成长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不是么?

    杨慎横了沈瑞一眼,道:“大家闺秀哪个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恬姐也不是孩子,怎么能随便跑到前院来见客?”

    两人年纪相仿,沈瑞便直言道:“可连个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到底是不足

    杨慎失笑道:“恒云想要同恬姐说甚?谁拦着你说话了不成?”

    沈瑞笑笑,没有应答。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去内院的婢子回来,杨慎便起身带沈瑞去了正院。

    俞氏对于杨沈两家的亲事,虽最初心里有些不喜欢,可也不是她能插手的,就任之由之。

    这大半年下来,两家走动的勤快,她与徐氏、小徐氏表姊妹之间走动的也频繁起来。对于娘家不显的俞氏来说,多了两门贵亲,绝不是坏事。

    沈瑞这个女婿,这半年来送给杨恬各色礼物,俞氏最初还有些多心,怕沈家怀疑自己对继女不好才送这送那,使得她自省不已,在徐氏跟前也陪了小心

    还是徐氏开解,劝她不用多想,两家依旧亲近,俞氏心里才踏实。

    沈瑞并不缺钱,又是个知礼的,每次送东西,并不单单送杨恬一个,旁人也多有准备。

    俞氏身为长辈,也得了不少孝敬。

    身为继母,能被如此尊重,俞氏投桃报李,对杨恬也多了几分真心亲近,将杨恬带在身边,教导她家事。杨慎、杨恬兄妹感念继母之恩,倒是多了几分敬重。

    杨家内宅本是“三足鼎立”的格局,如今阴错阳差之下,成了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对于俞氏来说,身为继室,前面有发妻嫡子嫡女,又有宠妾出的庶子女,本是极尴尬的身份,借着此事却是得以立足,正式掌家。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