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 大明望族

章节目录 第1514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不过想到沈理,刘宇又不自觉看了一眼刘瑾。

    山东左右布政使都被撸下去了,这种时候,绝不能让沈理这个谢迁的女婿再进一步。

    现在显然不是提这个的好时候,待回去可要慢慢商量。

    众人原以为今日的事儿就算商讨完了,德王的赐田有人去查,登州的流民可就地附籍,小皇帝显见也要继续回校场玩儿去了。

    不想寿哥却没有动的意思,反道:“借着这流民附籍,将另一桩附籍事也一并解决了吧。”

    他挥挥手,让小内侍递上几本札子与众人,口中叨念道:“为‘招商引资’计,拟许外地商贾子弟附籍本地科举:

    “侨居本地二十年及以上者;置有田产若干、商铺若干、雇佣本地劳力若干名以上,缴税满两年者;……”

    寿哥这边才起了个头儿,那边老臣们已纷纷道:“陛下,万万不可!”

    “这不是纵容商贾冒籍!”

    “其心可诛!皇上当下旨严惩献计之人!”

    所谓冒籍就是假冒籍贯,是科举考试的舞弊手段之一,虽然朝廷处罚相当严厉,但,一直屡禁不止。

    最常见的就是冒京城籍、冒边远山区籍的。前者是因京师的解额最多,后者是因边远山区的教学水平不行,中式容易。

    士子们避难就易,是人之常情,也是冒籍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

    而外地人附籍应试实际上挤占了本地人的学额和解额,自然也会遭到本地人的阻挠抵制。

    如此在当地引起重大纠纷也是屡见不鲜。

    因而提到冒籍,众臣皆是厌恶。

    寿哥似早有意料,摆手道:“都说了先看看札子条陈!不是如冒籍那般。”

    “要求附籍者在当地有田有铺、又要求雇佣若干当地劳力的,与当地有一定贡献的如修桥铺路。如此造福一方百姓,附籍如何不可?”

    “捐监你们不也没说什么吗?那年国库缺银子,户部还上条陈‘生员愿入监者,廪膳百五十两,增广二百两,附学二百三十两’呢。”

    “附籍者不享受廪膳待遇,相反要捐粟捐银,用以改善州府县学条件,资助贫寒学子。”

    “中举可免劳役,但不免税赋,乃至中贡士、进士、为官,亦是如此。”

    “肯花银子附籍之家,也不差银子。所谓招商引资,引得资助来造福地方,有甚不好?”

    “至于强占地方解额,那就在地方额外加些解额好了。”

    众臣直听得目瞪口呆。

    而寿哥掸掸衣襟,正色道:“朕拟暂设‘商籍’,山东商籍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属济南府学、登州府学兼管。”

    山东,登州府城,沈府

    “东家此举,只怕要惹来非议了。”早在沈瑞写札子时,谋主陈师爷就表示过不赞同。

    “东家固然为沈氏子弟打算……”在陈师爷看来,沈瑞出的这条附籍之策,就是为了方便沈氏子弟,尤其是沈涟长子沈。

    沈读书上还是有些天分的,但奈何南直隶是科举大省,总人口八百万人,生员有数万人,每科只有三千人有资格乡试,这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若他在松江应试,真不知道何年才能考中。

    但在山东就大不一样了。

    也无怪陈师爷会作此想。

    “但从长久上看,只怕未等沈家子们长成臂膀,东家背着这样名声,在仕途上已要步履维艰了。若有人一意诬陷……”他忧心忡忡道。

    沈瑞摆手道:“我是从涟四叔家哥儿身上想到的,但还真不是为了官场里多几个沈家人。”

    他笑了笑道,“招商引资是一部分。”

    陈师爷则接口道:“只要开海,自有富商巨贾趋利而来,何须……”

    沈瑞垂了眼睑,笑容渐渐淡去,“光有利也不够。别处有利他们也会往别处去。要把他们紧紧绑在登州上,才能带着登州发展起来。”

    还有,他心道,还有,打着附籍特殊的幌子,让大家习惯了读书人也可以不免税赋,为官也可以不免税赋,就此撕开口子,从釜底抽掉“投献”这个薪……

    第六百六十四章 向海而生(五)

    正德四年七月,山东登州

    论节气已是过了立秋,可这天儿是一点儿没凉快下来的意思。

    又是许久没下雨了,日头干巴巴的挂在天上,一丝儿云也没有,燥热的风吹过,空气中隐隐透着股子焦糊味儿。

    驿路边儿的杨树叶子打起蔫来,但田间地头却是一片繁忙景象,驿路上更是车马辚辚,好不热闹。

    驿路旁一处两进小院前高杆上悬着“八仙车马行”的旗,门前却支了个棚子,另挑着个幡儿,写着大大的“茶”字。

    桌边三三两两坐着几个乡民,喝着茶张望着远处,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

    一辆青布马车停靠过来,一个小厮跳下来撂了脚踏,转身扶着一位年近半百文士打扮的老先生下来,张罗往一张空桌子去坐。

    车夫则已大声呼喊店伙计,问茶水点心、问饮马之处。

    角落里站起个七八岁的小童,一边儿朝里头喊“小刘哥来贵客了”,一边儿挎上个筐,乐颠颠的跑过来兜售。

    “先生外乡来,想是不知道,这里不是茶馆子,是八仙车马行等车的站点,有茶没点心的,先生看看俺这果子,还有这馍馍,都是新做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