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 大明望族

章节目录 第1626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沈琇笑着谢过,又问:“这两位名医便是要来指点种药的吗?不知几时能往我们武安县去?”

    沈涟不由笑道:“你如今已升官不在武安县了,却依旧惦记着为武安百姓谋些营生,这才真个是心系百姓!”

    又道:“你且放心,瑞哥儿早有安排,待安顿好了安阳这边的事宜,是要彰德府这几县都要看看的。”

    沈涟此番请这两位名医,既是来帮着赵王府建医学院的,也是要看一看河南药草现状,好经营河南药草产业的。

    实际上,河南怀庆府的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这四大怀药,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早已是天下闻名了。

    而彰德府本身也盛产药草,武安地区有大量的苍术、葛蒲、何首乌,林县盛产党参、连翘、黄芩,府城安阳也出产薄荷、天花粉、冬花等等,资源非常丰富。

    在沈瑞前世的明清时期,河南彰德府山神庙庙会就是赫赫有名的药材交易市场。

    此番在彰德府,沈瑞便想主打这药草产业,拟将那药材市场提早搭建起来。

    周遭诸府县的药材汇聚一处,产量大品种全,可让南北药材商人一次性买齐全,且又有怀药的名气,不愁没销路。

    待立稳了牌子,南来北往的客商多了,必然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沈瑞准备把彰德府打造成标杆样板,一如当初登州府那样,从而推动整个河南发展。

    当然,粮食才是根基。

    沈瑞也没指望那些卖药的商人们会自主自动的运粮食过来。

    他也不会放弃本地粮食种植,毕竟,将河南打造成产粮大省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他已是叫秦家将福建送过来一些海外种子带来河南试种看看,头一批试验田便是在临漳县籍没的那些靠近漳水、土地肥沃的王府田庄。

    下大力气支持李鐩的水利灌溉工程,向边关几处马市打招呼购买更多的耕牛,推广朱子社仓保证耕牛与劳力合理使用,依照山东旧例设“专家”给予重赏以推广新的种植法,可谓是多管齐下,大力鼓励耕种。

    这些规划,沈瑞也与沈琇提过一二。

    沈琇原就有造福一方的心,如今更是干劲十足。

    此时与沈涟说起推广药草种植来也头头是道,显见也是做足了功课的。

    沈涟见他如此干练,也是欢喜,只盼早日能完成沈瑞这番“大计划”。

    两人聊着,不免提及武安县种种,也就免不了提到董双。

    沈瑞给沈涟的书信里自不会详细八卦什么董双经历,只提了一句沈琇已与董双成亲罢了。

    沈涟对于沈琇和董双怎么走到一块的并不知情。

    因沈涟到底是董家亲戚,沈琇便提了提董双的遭遇,又礼貌性的打听了一下董举人一家近况。

    沈涟自不会提淑姐儿,只能道一切尚好。

    心下不由叹息,若是当年董举人还在松江,断不会让寡嫂侄子逼迫侄女至那般境地,只可惜彼时董家已搬去福建,山高水远,又如何顾得上。

    但,若董双没有那番遭遇,如今怕也不会与沈琇这桩姻缘。

    看着沈琇说起董双在守城期间的种种事迹,面上满满是骄傲自豪,沈涟也是发自内心的为他们欢喜。

    不由感叹,冥冥中,自有定数。

    如今,未尝不好。

    在沈涟与赵王府就建医学堂、工程学堂协商时,沈瑞正在卫辉府城准备离开。

    实际上他早该离开了,他是希望能在年前赶到开封府的。

    只是在卫辉府推动清丈田亩比他想象的要麻烦一些。

    因为封地在卫辉府的汝王,称病拒绝见客。

    汝王是宪庙十一子,与益王、衡王、皆德妃张氏所出。益王、衡王年长,早早便出宫就藩,一个在江西,一个在山东。

    汝王年幼,当时被养在周太皇太后宫中,直到弘治十四年就藩卫辉。

    当年曾有流言,说什么孝庙子嗣不丰,周太皇太后宫中养着汝王、泾王、荣王、申王等几位“小皇弟”,就是备万一之用。

    这次太庙司香风波中,此流言再度兴起,但已和汝王没干系了——因这位王爷已近而立之年,仍膝下空虚。

    大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他对于朝廷诸事都显得漠不关心。

    他兄长益王虽在江西,却和宁王没交情,反而有不小的仇怨——宁王为了凸显他地位不同,没少做打压其他宗枝之事,就在不久之前朝廷出台宗藩条例时,宁王上奏说宗枝种种不法事里,还有益王府一桩。

    宁王因这奏报得了朝廷嘉许,并有了“训饬宗枝不法者”的资格,越发变本加厉打压起江西其他宗藩。

    益王早恨得牙根痒痒,也没少与兄弟通信痛骂宁王。

    此番宁府小公子上京,路过卫辉,自少不得拜访汝王,汝王却是直接称病未见的,一个铜板盘缠也没给。

    而汝王的另一位兄长衡王,因在山东,没少与沈瑞打交道。

    初时沈瑞与德王府斗法,衡王其实也掺了一脚。后德王府无声无息没了个济宁郡王,衡王也就悄悄把那只脚缩了回来。

    虽然后来衡王府对太庙司香也有了些想法,极力打造起贤王形象,捐助医馆等等,沈瑞曾是“不计前嫌”,还帮着推动了一下,报到朝中,令衡王也得了嘉奖。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