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 重生于康熙末年

章节目录 第1971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她们两个向来同四福晋交好,此时倒是相视一笑,没有往年氏身边凑趣。

    不说别的,就是年氏这身装扮,就已经引得她们心里不自在。

    虽然银红、浅绛色都不是正红,侧室穿了,也不算逾越,但是因银红与大红相近,除了新纳之时,懂事点的侧室,都会避开这个颜色。

    四福晋坐在炕边,笑着陪几位老福晋说话,眼角不经意扫过年氏,脸上笑意更盛。

    侧福晋李氏坐在小凳子上,脸上的笑容却有些勉强。她生了三个儿子,站住一个,就是三阿哥弘时。虽然府中两位格格康熙五十年先后生下两个小阿哥,但是生母位份低,又比三阿哥小七岁。

    这亲王世子,早已被李氏视为自家儿子的。

    如今同为侧福晋的年氏产子,对李氏来说,绝不会是好事。

    曹佳氏冷眼旁观,心里明白,这看似平静的雍亲王府,因这个小阿哥的降生,往后估计要热闹了。

    不过,那也不与她相干。

    只是可怜四福晋,贤惠了大半辈子,又能如何……

    曹府“烧两周年”这日,虽比不得王府“百岁酒”那般热闹,但是也不算冷清。

    不管是曹家的姻亲故旧,还是曹颙昔日同僚,都晓得曹颙即将孝满,不出意外,年后就起复。

    转了年,曹颙就二十八岁,将到而立之年,说不定皇帝要重用。

    已经有人猜测,曹颙会不会直接晋正二品,入户部为侍郎。毕竟,他当年是坐到正三品的内务府总管的。

    当年所谓“惩戒”,降职为六科给事中,更像是入户部熟悉户部事务。

    若不是赶上父丧守制,曹颙做满一任给事中,升任户部侍郎的可能性也很大。

    京城中人,最不生疏的,就是人情往来。

    今日的曹颙,青壮之年,前途不可限量。比当年日暮西山的曹寅,更引人注目。

    因这些人凑趣,曹颙这个孝子就忙了好几日。

    直到祭日这天,早早的带了兄弟子侄,出城祭拜,耳根子才算清净下来。

    除了曹颙去曹寅墓地主祭,曹府祠堂里也焚香,摆了三牲为供。

    曹佳氏、曹颍、曹颐三位出嫁的姑奶奶,也回娘家祭拜。

    李氏原有些伤怀,被两个女儿劝解的,也渐渐展眉。

    曹佳氏想起一事儿,道:“太太,弟弟既已做了家主,是不是府中下人也该改口了,怎么听着还‘大爷’、‘大爷’的?”

    李氏道:“前年管家便要带着人改口,你兄弟听不惯,叫先按早先的叫着,出了孝再说。”

    原本曹寅病故,曹颙为家主,下人应该称他“老爷”,李氏这边就要唤作“老太太”,初瑜则是由掌家奶奶升格为当家太太。

    只是曹颙听着不自在,总觉得听到“老爷”叫的是父亲,便叫众人延迟改口。曹佳氏说的,就是此事。

    曹颍在旁听了,道:“颙弟早先瞅着向来比别人少兴,这两年倒是显得稳重了。”

    “这日子过得真快,还记得弟弟小时候装大人说话的模样,转眼他都成了老爷了。都是一晃眼的事儿,等过几年孩子们娶亲生子,这日子过得就更快。”曹佳氏想起上次去宫里请安,十四福晋说的,给福彭添身边人的话,只觉得自己都要老了。

    因她们在,李氏顾不得感怀,说着家常里短,不知不觉过了一日……

    祭祀过后没几日,曹颙收到十六阿哥的信。

    他已经在御前探了准信,曹颙孝满起复已经成定局,只是什么官职,康熙还没有发话。信中,还问及十三阿哥那一库房的白布之事。

    曹颙早已同十三阿哥打了招呼,要安排人将这批布运往广州。

    只是距离太远,交通不便,曹颙就将主意,打到内务府的货船上。这个,就得等十六阿哥回京后才能安排。

    若是用了内务府的船,就可以从天津卫走海路去广州,比陆路省事不少。

    左右是为皇家尽力,使唤内务府也算是两相宜。

    广州的生意,曹颙并不想欺瞒世人。他现下的身份,虽不算高,但是距离权利中枢近。若是遮遮掩掩的,反而容易让人借题发挥。

    尤其下任帝王,还是个爱猜疑的,曹颙自不会留下后患。

    李氏除了悼念亡夫外,就是惦记李诚的病情,直到听说病情渐好了,才慢慢放下心来。虽说她听了儿子的话,没有同娘家往来过密,但是人心肉长,到底念着几分骨肉之情,不是说割舍就割舍的。

    眼瞅着天气渐凉,曹颙开始怀念昌平的温泉庄子。

    他跑了一趟广州,奔波数月,回到京城,又忙了料理各项杂事,实有些乏了。

    刚好李诚大病初愈,过来给李氏请安。

    李氏见侄孙子病了一个月,人已经瘦脱了形。实是不忍心,就跟曹颙商议,带着李家兄弟一道前往汤泉。

    曹颙忌惮李家,但也不是铁石心肠的人,去迁怒一个病孩子,就顺了母亲的心意。

    于是,他打发吴盛带人去昌平庄子,提前将火炕什么的都烧起来。屋子空了一年,去了潮气才好住人。

    等到出行之日,李氏又叫上曹颍母子,十几辆马车,浩浩荡荡的出城而去。

    原也请了兆佳氏的,但是曹頫要备考,她放心不下,就没有同行。

    因为孩子们都去,郑燮一家也随着去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