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 重生于康熙末年

章节目录 第2135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而后,曹家不贪恋江南富贵,举家上京,避免遗祸之孙。曹寅曹织造,从来就是个聪明人。

    这样的聪明人,默许儿子同四阿哥与十三阿哥交好,为的是什么?

    人在高位,身不由己。

    曹家所行之事,实际上同九阿哥并无不同,只是行事更加隐讳罢了。

    既讨好了四阿哥,又不会惹得其他皇子碍眼,又不担“结党”、“站队”的名儿,这“救命之恩”的招牌,却是管用。

    十阿哥“宿疾”渐愈后,才能静下心来想这些,不想剑走偏锋跳出局外,竟窥的一斑。

    “要是十四真败了,我那百万两银子就打水漂了……”九阿哥顿足,直觉得肉疼。

    十阿哥晓得哥哥爱财的性子,翻了个白眼,不接他话茬。

    谁不知道,九阿哥这两年吞了纳兰府的产业,占了女婿的百万家财。连骨肉至亲都靠后,他才不会为了十四阿哥,让自己的银子打水漂。这些年,他虽资助过十四阿哥,但是也从军需上狠赚了一笔。

    九阿哥伸出自己的肥巴掌,做了个抓的姿势,自言自语道:“不行,总要想法子捞回点来,可不能便宜了老十四……”说到这里,又露出几分阴笑,道:“替他操了这些年心,也不能便宜了这小子,就算他败,也要让他一败涂地,永世不得翻身才好。明儿就使人将吴氏送到西宁去,先给他添个罪名再说。”

    十阿哥晓得,因八哥死得凄楚,自己这位九哥心中始终憋着一股火。

    他转了性子,啰嗦这许多,就是怕九哥将火撒错人,引来祸事;引向十四阿哥,这痛打落水狗总比虎口拔毛安全得多,虽有些不厚道,但是十四阿哥也不能说全然无辜。

    曹颙还不晓得,因十阿哥苦劝的缘故,使得自己免受九阿哥的刁难。

    他正忙着计算钱粮之事,福建广东诸省,今年是百年不遇的洪灾,如今朝廷正调漕粮南下。中原与西北地区,却是旱情延续到六月,使得大批庄稼减产乃至绝收。

    今年,是不太平的一年。在甘肃有地动,在江浙有海啸,皇家御苑中,还遭了天火,焚毁了两处殿堂。

    中国地大物博,每年这里天灾,那里人祸的并不稀奇。

    曹颙已经不能坦然说自己无神论者,所以当这一桩桩天灾下来,他就跟着心惊肉跳,想着此时的康熙会做何想。

    帝王将相,自诩为天上星宿下凡,对于“老天示警”什么的越发关注。要不然,他们为何喜欢祥瑞,也避讳灾难。在愚民的时候,他们也蒙骗住自己个儿。

    进入下半年,距离康熙驾崩之日也成了倒计时。

    十四阿哥不在京中,三阿哥鲜少接触兵部与八旗兵丁,驻京八旗都统,这些年换下不少人。资历老、爵位高的,多是调到地方。

    几年下来,驻京八旗的都统、副都统,差不多换了一遍,即便他们不是康熙的心腹,也闹不出太大风浪来。

    如此种种,不过是弱化八旗都统对兵丁的掌控力,为了京畿稳定。

    曹颙将自己能做的,该做的,都做了,如今只等着皇帝换人。

    想到这些,他就淡定了。

    加上魏黑再次来信,提及施世纶已经渐好,再调理两个月就能恢复如常,也使得曹颙心情好上许多。

    康熙已经指派新的漕运总督人选,施世纶虽清廉无二,到底上了年岁。等到他伤痊愈后,要是不出意外,这老爷子就该调进京做堂官,或者入内阁了。

    能与这样一位流芳后世的名宦同朝为官,曹颙也带了几许期待。

    日子过得正好,就出了一件大事。

    陕西四川总督年羹尧,又开始打口水官司。

    要说这位爷,“骄横”二字,在他身上一览无余。明明是“过江龙”,却丝毫没有自觉。上一次,他状告陕西巡抚衙门与布政使司衙门前任主官与属员,将陕西上上下下大小官员都牵扯进去,闹得沸沸扬扬的,最后朝廷也不过是处置了几条小鱼小虾米。

    这一回,年大爷又挥刀指向进藏官兵。

    一句“公策旺诺尔布软弱,副都统常龄、侍读学士满都、员外郎巴特麻等任意生事”就将进藏的文武官员一网打尽。

    要知道,这个时候,正是吏部议功的时候。

    进藏这些官兵,虽没有同准格尔兵真对上,但是一个“收土”之功是跑不了的。这几位带兵的主官,不能说连升三级,也算立了军功,前程一片大好。

    年羹尧一个疏折,就将这些“有功之臣”尽数变成“待罪之人”。

    这般胆大,直令曹颙也要钦佩几分。

    曹颙都有些怀疑,日后四阿哥容不下年羹尧,是不是因为这家伙太爱得罪人。

    这被弹劾的又是国公、又是都统的,也都有些权势背景,如何肯束手待毙。

    在年羹尧弹劾旁人的折子送到御前时,弹劾他的折子也到了。什么年羹尧听信喇嘛与知府微员捏造之言,阻挠毁谤将军官员,擅奏撤兵,云云。

    这官司打到御前,总要有个结果。

    除了驻西藏主将策旺诺尔布不动外,其他年羹尧所弹劾的那些官员与被弹劾折子中提及的喇嘛与知府,全部离职回京待审。

    如此一来,看着是正反双方一视同仁。实际上,却是便宜了年羹尧。因为这几人空的缺,除了康熙指派几个,其他几个康熙命总督年羹尧举荐。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