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 重生于康熙末年

章节目录 第2454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大过年的,本就该热闹,如今远在直隶,却只有他们一家三口。

    偶尔有女眷来请安,也多是总督府属官妻女,品级相差太多,往来交际,都是阿谀奉承,使人心累。

    这知府太太刘氏,在初瑜过生日时,曾来过一遭,知书达理,温顺内敛,初瑜对她印象颇佳。

    听说她过来做客,初瑜使人预备了酒席,又同丈夫商议过,发帖子请了两位游击太太做陪客。游击是从三品,他们的妻子是三品淑人,在清苑城中的诰命中,品级不算最高,可因是总督府属下,又同知府衙门互相不统属邀请她们做陪客,也不失礼。

    真要是过来个道台之妻作陪,刘氏反而要不自在。

    梁传福之妻赵佳氏,四十来岁,穿着旗装,略显富态;谢天来之妻朱氏,则是汉式装扮,长相白净俏丽,看着一点都不像三十多岁,就跟二十几岁一般。

    赵佳氏性子有些木讷,不喜多言;朱氏却是个伶俐的,能说会道,满屋就听她唧唧咋咋。

    她不仅会奉承主人,还不忘尽好陪客的本分,一盏茶的功夫,口中已经是换了称呼,对刘氏从“侯夫人”成了“刘姐姐”,对赵佳氏叫“赵姐姐”。

    只有初瑜身份尊贵,她不敢来“姐姐妹妹”这一套,可称呼也成“夫人”改成“郡主”。

    就像是将各自丈夫撂在一边,要交几个闺阁好友一般。

    原本有些生疏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四人中,最年轻的初瑜,也是快三十了,众人的话题,自是离不开各自儿女。

    众人都不是头一回来总督府,都见过天佑,少不得从天佑夸起,连赞初瑜好福气,三子一女都是嫡出。

    四人中,刘氏与赵佳氏是娶了儿媳妇的,少不得又说了两句婆婆经。

    初瑜听了,只是笑着听着。

    她倒是不怕有将来有什么婆媳不和之事,曹家以孝传家,长辈们以身作则,小辈们也都孝顺听话。要是真的说了个忤逆的媳妇,不用她说话,儿子也会不依。

    早年听丈夫说,要让儿女过了十八再嫁娶,初瑜当时还觉得太晚,这几年孩子们渐大,初瑜又感激起丈夫来。

    不管是将儿子交给旁的女人,还是将女儿交给旁的男人,她这做娘的都不放心,或许等孩子们长大成人,处事再周全些,她才能真正放开手。

    只有朱氏,听得极认真,还忍不住多问了好几句,看得众人失笑。

    她虽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却是三女一子,儿子年幼,不过两、三岁,还在牙牙学语。

    “朱妹妹想的太早了些,你家晋哥儿娶媳妇,还得十几年呢。”刘氏笑道。

    朱氏苦着脸道:“晋哥儿就是我的命根子,想着有朝一日给了旁的女人,我这心里就泛酸。可怜天下做娘的,我也是有了晋哥儿,才明白当年婆婆不待见我的缘故!”

    这话中带了长辈,旁人就不好接话了。

    朱氏也是说完,才晓得自己失言,忙道:“瞧我这张破嘴,幸好是在郡主与姐姐跟前,要是在旁人面前,就要让人笑话……”

    赵佳氏与朱氏是旧识,开口为她解围道:“朱妹妹说的不假,我家老大娶媳妇那晚,我翻来覆去睡不好。只觉得是喜事,可心里依旧不是滋味,总觉得儿子被抢了,自己却只能跟自己憋火。等有了孙子就好了,儿女是靠不住的,总要嫁娶,只有孙子,才是自家的。”

    刘氏也附和道:“正是,见了孙子,哪里还管得上儿子?大家都是从媳妇熬过来的,谁能笑话谁呢?”

    说笑之中,初瑜若有所悟。自己同朱氏并无不同,每次想起儿子娶媳妇,心里也泛酸,是不是天下做母亲的皆是如此?

    想想自己嫁到曹家,婆母对自己疼爱有加,并无刁难不满,何其幸运。

    等送走客人,初瑜便跟丈夫提及一事,那就是等过了十五。她回京去接婆婆过来。

    原本是打算让天佑去接的,天佑已经十四,半大小伙子了。

    曹颙想想,要是府中众人都来直隶的话,要带的行李物件,跟随奴婢下人,正经有不少事需要料理。初瑜回去一次也好,省得那边老的老,小的小,再弄的乱糟糟的。

    转眼,过了十五,初瑜带天佑回京接人,衙门也开印。

    不知朱之琏怎么运作的,戴兴国年后往保定府递了状纸,为妻子戴王氏伸冤,状告富绅毛仁兴逼奸致死。

    曹颙并不知其中细节,只是使人在清苑县衙打探一二,在戴王氏一案上,清苑县令却有受贿之行,收了毛仁兴五百两银子。

    朱之琏接了状纸当日,便使人将毛仁兴拘拿到案。

    清苑官场,一片哗然。

    就在正月十五,谢天来之妻朱氏,才认了朱之琏为“族兄”。两人是同乡,又同姓一个朱,这样的攀亲在官场上也是常见的。

    为了结这门亲戚,朱之琏置办了两桌酒,请谢天来一家过知府衙门做客。

    谁会想到,这才两日,朱之琏就拘拿了谢天来的表弟毛仁兴。

    最吃惊的,就是谢天来夫妇。

    要知道,这认朱之琏为“族兄”之事,还是毛仁兴撺掇的。

    按照他的话说:“一个包衣奴才,都成了代王苗裔;表嫂家也是世居大同,说不定才是代王嫡宗。”

    朱氏被说的心动,谢天来也有心在官场上接个援助,便有了“认兄”之举。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