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 重生于康熙末年

章节目录 第2663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李鼐、李诚晓得他今日方到京,定有许多事要料理,也没留他;李煦也点点头,叫李鼐送曹颙出来,他自己留在高太君灵堂前,为高太君烧纸……

    同李家的悲喜交加相比,李氏得了堂兄遇赦回京的消息,却是只有欢喜的。

    “每次想起你舅舅,我心里都担心,就怕他年岁大了,万一有什么不好……总算是等到这一天,总算是等到这一天,若是你外祖母地下有灵,也会觉得欢喜……”她红着眼圈,对曹颙说道。

    曹颙见母亲如此激动,心中不禁有些后悔。

    自己还是太冷情了,为了保全自己,少些麻烦,对李煦那边不闻不问,使得母亲这般惦记。

    “方才我瞅着,舅舅还康健,现下苦日子过去,往后都会好的。”曹颙道。

    李氏已经忍不住,若不是顾及李煦今日才回来,李家父子爷孙相聚,定有不少话说,她立时就想要去李宅探望。

    “使人去看看吧,就说我明日过去。”李氏道。

    曹颙应了,去安排人不提,他自己却没有回梧桐苑,而是出府,前往庄亲王府。

    是的,他得寻十六阿哥问一声,李煦遇赦之事。

    赶在高太君出殡前,赦免李煦,这日子赶得巧了些。要是为了抬举李氏,那他们母子或许还要专门谢恩。

    十六阿哥的回答,却是出乎曹颙意料:“倒不是为了抬举太夫人,而是顺带着。年家老太爷病重,皇上心软,想要赦年羹尧几个幼子,可又怕外头人说嘴,这才可着年老的犯官、年幼体弱的官眷的赦免了不少。李煦正好位列其中。看来皇上对李家的气已经消了,哪里还有拦着不让他回来的道理?”

    “原来如此。”曹颙暗暗松了口气。

    君恩浩荡,他还真怕皇上“浩荡”到自己身上。

    有的时候,君恩太重,做臣子的只有“鞠躬尽瘁”方能报效。

    十六阿哥说罢李煦,就带了几分得意,对曹颙说起前些日子户部海贸招标之事。

    有资格竞标的多是商贾大户,不少是挂着皇商帽子的,十六阿哥这个内务府大臣自然了如指掌。

    待问过曹颙,晓得江南三百万海贸款已招标筹集完毕,十六阿哥倒是并不意外。在他看来,三十分股对曹颙来说,不过是一菜一碟。

    旅途劳乏,曹颙有些累了,同十六阿哥说了几句话,便回了家。

    用了晚饭,曹颙早早睡了,毕竟第二日还需早起。

    虽说他同初瑜老夫老妻,但是小别胜新婚,少不得敦伦一番。

    次日,曹颙早早起了,摸着黑去了宫门外递牌子。

    按照规矩,皇上都是在早膳后招集臣子陛见。

    将到卯初(早上五点)的时候,有内侍过来,引曹颙到养心殿外侯见。

    又等了有一刻钟的功夫,有内侍出来,传曹颙进去。

    曹颂“重伤”之事,雍正是晓得,当然也晓得年前让他挂个“钦差”的名号,不过是便宜而已,可他依旧一丝不苟的问起曹颙在江南的差事。

    曹颙恭敬的答了,又将自己在江宁的见闻说了两句,才得到雍正的点头,摆摆手叫他“跪安”。

    离衙门开衙尚早,曹颙便骑马回曹府,又眯缝了一觉,腾到时间差不多了,才起来去了户部衙门。

    他年前走时,衙门已经将封印;年后的差事清闲,所以积攒的公文并不算多。

    曹颙用了半天地功夫,就收拾得差不多;下午的时候,他又见了几个本堂郎中,忙忙活活一天的功夫就过去了。

    等出了衙门,就见管事赵安在外头候着。

    见曹颙出来,赵安迎上前来,道:“老爷,老太太在李家,打发小的过来迎老爷去李家。”

    曹颙闻言,不由蹙眉。

    他看了看漫天夕阳,道:“太太不是头午就去了李家了么,怎么待到这时候?”

    赵安躬身回道:“小的也不知,只是下午的时候,老太太使人回府,只说用了晚饭回去,叫太太不必担心。”

    现下胡思乱想,也不能解决问题。

    曹颙压下满心狐疑,带着赵安同几个长随去了李宅。

    李氏使人请儿子过来,确实是商议大事的,商议高太君这一房香火的承继之事。

    李煦跟堂妹商量,想要在诸孙中过继一人,继承高太君那一房的香火。

    高太君那一房,只有李氏一个女儿,早应过继一个男孩,继承香火。可高太君自己都寄人篱下,如何还会找那个麻烦,事情就搁置起来。

    她年轻寡居,除了依附李煦外,同其他李家族人都很生疏。可李煦这一房,子嗣只有两个,高太君压根就无法提承继之事。

    如今高太君亡故,李煦想着明日的出殡,便提及过继之事。

    李氏闻言,开始是欢喜的。

    对于高太君与没有谋面的“父亲”,李氏心存愧疚,为的是自己不是李家人,却占了李家嫡女的名分。

    可是,李氏也晓得,不管是李鼐哪个儿子过继到高太君这一房,就成了她的侄孙,曹颙的表侄,那关系定要比现在亲近许多。

    想到此处,李氏便觉得不好自己做主,使得人去衙门接了曹颙过来。

    曹颙听了这些话,并没有反对。

    对于古人来说,血脉传承是大事。

    李氏若是做主,为高太君这房选个嗣孙承继,在外人看来,则是大孝。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