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 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章节目录 第194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吐蕃人隔着荒漠,与当金山口谷底遥遥相对,建造了一座新的营地,不断派出士卒骚扰进攻但金山口的施工队。

    围绕这块河谷地,吐蕃和大唐又开始了新的一轮争夺。

    只不过吐蕃上次伤了元气,所以也只有零星的小部队骚扰。

    当金山口河谷地,就成了玩家眼中的“刷怪点”。

    但是比起豹文山的升级点,装备精良的吐蕃人,显然是棘手的“精英怪”。

    而且吐蕃人都是十几人乃是几十人的小队行动,新手玩家来了这里很容易稀里糊涂的死掉。

    所以来当金山口升级的,要么是组队的新玩家,要么是就是经验丰富的老玩家。

    除了这两个固定的刷怪升级点之外,西行的商团也会招募玩家护卫。

    从高昌往西,就有大量的戈壁和荒原,这就是统称为西域或者安西的地区。

    大唐在这块地区建立了大量的都护府,也控制了不少重要城市,但是没有办法像西州、沙州这样,建立州县有效的控制每一寸土地。

    西域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也是多不胜数,所以陇右西部这一块地区,汉唐都采用羁縻统治的政策。

    所谓的羁縻,就是扶持代理人,册立小国主来控制这片地区。

    所以从高昌以西开始,就不是那么安稳的了,商人流的玩家们组织商队往西,必然需要冒险流玩家的护卫。

    冒险流玩家将这个叫做“保镖任务”,虽然任务周期比较长,但是贡献点奖励稳定丰厚,如果杀死劫匪还有额外的奖励。

    不过这就是老玩家的专属升级方式了,商人流玩家肯定不会雇佣一个新玩家来给他们护卫,这些新玩家可能还不如那些商人玩家的属性点高呢。

    如今的新玩家,已经不是游戏开荒时期什么攻略都没有的新手了。

    他们进入游戏后,迅速按照论坛上新手玩家攻略,找一份能够积攒贡献点或者钱的临时工作,开始游戏内的“社畜”生涯。

    积攒到一定的钱后,可以乘坐沙州到瓜州的马车,先抵达瓜州后,然后随着北上豹文山的补给车队前往豹文山。

    又或者组队南下前往当金山口,在河谷地的营地报道。

    不愿意打打杀杀的新玩家,就需要在沙州一边打工一边等待机会了。

    第一百五十九章 以理服人

    自从上一次的柳林冲突后,柳林里和董侯府是彻底结仇了。

    在刺史府打官司,董家被崔涛坑了一把之后,董家派来了家丁看守柳林,封锁住了柳林里。

    不过曾牧不慌不忙,他一方面闷头发展,一方面他又联合剩余的玩家里长,联合向刺史府上书,而这一次在高昌城引起的地震,要比上一次董侯家逃奴的官司地震还要大。

    这份上书并不是讨论柳林的归属,而是向刺史府建议,收回各家族手里抛荒的土地。

    按照大唐的授田制度,每一个男丁出生可以获得授田,男丁死亡将会回收授田。

    除了授田,还有做官封爵官府赏赐的永业田。

    太宗年间,董侯归顺大唐后,刺史府授予他们不少田亩。随后这些旧贵族又通过兼并抢夺等办法,获得了更多的土地。

    但是无论是授田还是永业田,大唐官府还有一条回收的法令,那就是荒田是需要收回的。

    在农业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让土地抛荒自然是任何朝廷都不能忍受的,把你不耕种的荒田收回去,交给别人开发,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刺史府接到了这群里长玩家的上书,立刻派出了工作组核定抛荒的田地。

    而这一次刺史府也是有备而来,动作可以说是相当迅速。

    在工作组提交的报告中,不仅仅包含了那些抛荒的土地,还包括了柳林这种没有开垦的森林。

    也就是说柳林里前的这片柳林,也被认定为荒田,属于要被官府收回去的土地。

    这下子可把董重给气坏了,这片柳林可是他们董家世代的猎场,这又不是朝廷授田,刺史府竟然要耍流氓收回去!

    不仅仅是董家的柳林,不少旧贵族名下的矿场,森林,草场都要以荒田的名义收回去。

    可是想要抗议?除了同样要被收回“荒地”的几家旧贵族,高昌城里的其他地主都冷眼旁观。

    董家这群旧贵族占着土地不耕种,到处圈占捂无主山林,早就被地主们厌弃。

    这一次刺史府明摆着打出打压他们的态势,可是刺史府的动作也确实高明,无论是奴隶还是侵占山林,这些都是这些高昌旧贵族被高昌城上下都看不惯的地方。

    不过这一次涉及土地,这也就是动了高昌旧贵族的命根子,董重联络串联,终于将官司打到了西州刺史李琇璋的面前。

    遇到这样的事情,李琇璋再滑不溜秋也不能装死了,他召集了刺史府的官吏,讨论这场官司。

    在家中打坐参禅的李琇璋再次穿上绯红色的官袍,坐在刺史府的正座上。

    他左手是建宁王派来的霸府司马崔涛,而整个刺史府的各司曹,也都被崔涛替换成了“自己人”,看着满屋子的生面孔,李琇璋却一点都不介意的说道:

    “诸位都是殿下器重的人才,本来我这个昏聩的老家伙,就应该在家里安坐的,但最近高昌城不太平,有人又要把我这尊泥像抬出来,实在是没办法啊。”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