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胡善围

正文 230、明朝衡水中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胡善围是什么人?三朝尚宫, 见证和参与了大明宫廷无数腥风血雨。swisen.com(看啦又看♀手机版)

    身为尚宫, 职责是要稳住后宫。所以站队、参与夺储都是不可能的, 那些搞宫斗、夺储的人是胡善围重点打击的对象。

    干到第三届, 胡善围暗中观察, 表面上,大明宫廷的动荡似乎是汉王总是搞事情, 太子总是被动挨打。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胡善围明白, 太子的位置其实稳的很, 备受武将拥戴的汉王是绝对不可能的。

    原因很简单,瘸子太子必须由永乐帝扶持才能稳住储君的位置,太子需要从永乐帝这口锅里抡勺吃

    饭, 才不至于饿死。

    而汉王如果当太子, 分分秒秒可以另起炉灶, 打破永乐帝这口锅。

    从洪武朝开始,受孝慈皇后指点,她开始了解大明宫廷, 一切皆有规律, 宫廷斗争,说到底是利益之争。

    大明宫廷的主要矛盾是君王和储君的权力之争, 他们互相防备,但离了对方又不行。

    永乐帝要亲征, 必须有人监国,太子就更不用说了,我爹虐我千百遍, 我待我爹如……咳咳,还是亲爹,得小心伺候着。

    永乐帝把汉王当做牵制太子的棋子,太子被逼到绝望。胡善围不敢想象,倘若太子挺不住压力,会出现两种可能。

    第一是太子自信和情绪全线崩溃,自请下台,去当个闲散藩王——或者,干脆压力过大而猝死。

    到时候永乐帝要重新选皇储——选谁呢?洪武朝的高祖皇帝早就给出答案,肯定不是兵强马壮的汉王,皇储会落在弱小可怜又无助皇长孙朱瞻基头上。

    于是,大明会出现第二个靖难之役,内战重新爆发,百姓流离失所。

    第二是太子忍无可忍,铤而走险,走向逼宫这条不归路。

    两种可能的结局,都是皇室分崩离析,动荡不安,血流成河。无论是胡善围,还是九泉之下的仁孝皇后,都不愿意见到这种结果。

    所以,胡善围在太子最绝望的时候出手拉一把,并非是站队,偏向东宫,而是为了保护大明宫廷的稳定而做出的决定。

    何况,大明宫廷稳了,汉王这颗棋子才会有命在,大明宫廷一乱,汉王可能比太子先赴黄泉。仁孝皇后保全两个儿子性命的遗言就落空了。

    胡善围格局之高,因而看得更远,她并没有把太子当成队友,把汉王当做敌人那么简单,她的立场其实依然是中立的。

    胡善围对太子献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计策,除了稳重东宫,也有让野心勃勃、执迷不悟的汉王最终醒悟过来,他朝着太子大哥泼了那么多脏水,皇帝却迟迟不废太子,他会明白自己只是棋子,无缘储位。

    只有看清楚真相,汉王才会放手。现在说什么,汉王这个熊孩子都听不进去的。

    太子是个谦虚随和,广纳谏言的人,没有“妇人之见”的偏见,他听老娘的话、听两个老婆的话、也听胡善围这个三朝尚宫的话,也照着去做了。

    算算日子,仁孝皇后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已过,可以开始撒雨露,放松一下了。

    孝期结束后的初夜当然是给太子妃的,夫妻两个刚刚吹灯,外头奶婆来报,说最小的哥儿身子有些烫,太子妃张氏已经生了三个嫡子,并不在乎太子除夜的雨露,遂起床去看孩子,还说道:“把郭良娣叫来。”

    并不打算征求太子的意见,太子妃就安排上了,想必太子也不会反对。

    现在东宫六个男孩,太子妃生了仨,侍妾李氏也生了仨,郭良娣一直无孕,现在她的亲弟弟郭玹跟随御驾亲征,是朱瞻基侍卫团的成员,太子妃觉得是时候要郭良娣加油生个一男半女了。

    太子是个快三百斤的胖子,又瘸,行动不便。郭良娣将门虎女,既然太子妃诚意邀请,郭良娣就不客气了,狠狠的要了太子三回,初夜雨露全归她一人。

    次日,太子早朝,差点起不了床,还是坐着肩與抬进大殿的。

    早朝的时候,睡眠不足的太子频频打瞌睡,犹如一只肥企鹅在御座上摇摇晃晃。

    到了处理政务的时候,太子强打精神,中午实在熬不住了,歇了个午觉,一觉睡到黄昏才醒。

    这些都被汉王记在小本本上,给父皇打小报告:

    “太子身体不好,还不知保养,一晚上宠幸两个女人。”

    “太子飘了,白天睡觉。”

    “太子对臣子不尊重,折辱重臣,听着臣子议事,还当面打呵欠。”

    正好这时彭城伯府为预备太子妃省亲之用的园子大功告成,太子游兴大发,出宫去了老婆的省亲别墅先去逛一圈。

    彭城伯府两个小舅子战战兢兢迎接身份贵重的大姐夫,把省亲别墅的匾额什么都空出来,等着太子亲笔御题。

    一路上仪仗自不必提,太子邀请了京城诸多文人墨客,去省亲别墅聚会,开起了文会,大明诗词大赛,并当场点评,分出排名,给予赏赐,甚至当场给予官职,场面煞是热闹。

    汉王兴奋得打小报告的手都开始颤抖了:

    “太子劳民伤财,随意出宫。”

    “太子借着诗会文会结党营私。”

    “太子任人唯亲,随意赐给官职。”

    ……

    如此等等,小报告如雪片般飞到北方,永乐帝看了,写信大骂太子荒唐,私生活混乱,不知检点,不知爱惜身体,沉迷美色云云。

    看到永乐帝指责自己的私生活,太子反而放下心来。比起上次画重点,心平和气的要他“虽有小过勿需折辱,亦不可偏听以为好恶”,令他毛骨悚然,压力大增,这种酣畅淋漓的大骂反而让他觉得安全。

    太子明知故犯,当晚搂着两个美人共赴罗账——本想宣郭良娣侍寝的,被郭氏拒绝了,说这个癸水没来,八成有孕。

    太子身体不好,但是生育能力惊人,汉王和赵王两个弟弟的孩子们加在一起只能和东宫打成平手。

    东宫即将迎来新生命,太子心情渐渐好转,私生活不检点,顶多被骂父皇几句,但不会让父皇怀疑他染指皇权,两害取其轻,骂就骂吧,挨骂又不会少块肉。

    后宫有彤史女官,东宫也有女官记录妃嫔的经期和太子的性/生活,以保证皇室血统的纯净。

    太子妃看着东宫记录密密麻麻的小本本,女医前来复命,“微臣刚才给郭良娣把脉,是喜脉,只是月份尚浅,不是很明显。”

    太子妃大喜,简直比自己怀孕还高兴——郭氏侍寝没几天就怀上了,这说明太子除了双足病变,不良于行,但身体其他功能还是不错的嘛。

    太子妃去了张贵妃的延禧宫打招呼,张贵妃是后宫之主,不过她一个庶母,管不到太子房里去,但东宫要添丁,张贵妃不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

    张贵妃听了,说道:“这是好事,只是郭良娣月份尚浅,不易声张,等过了四个月,胎儿稳当了,皇上必有赏赐。”

    太子妃应下了。张贵妃和太子妃一直都这样不咸不淡,有事说事,无事各自过各自的日子,张贵妃的兄长英国公张辅是汉王派系的大人物,曾经上书“废太子”,但是太子妃曾经出手为张贵妃解围,压住两个小姑子永成公主和安成公主。

    两人要避嫌,不能走近。

    一旁胡善围听到东宫喜事,知道太子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并身体力行。

    此时汉王这个熊孩子一定高兴得不得了,写小报告写到手软吧。

    其实到最后,每一个小报告都是一支插在汉王自己身上的箭。

    胡善围有些同情对此毫不知情的汉王了。

    永乐帝亲征,不在家,后宫至少少了一半事情,此时天色还早,胡善围已经无所事事了,张贵妃很

    是体贴,说道:“若无其他事情,胡尚宫就提前回家吧。”

    张贵妃和以前的端敬贵妃郭氏一样,在胡善围的调/教之下,都从青铜变成了王者,且都封了贵妃,形同副后。

    张贵妃以前还从胡善围话里挑刺,找不痛快,好方便立威。现在两人配合默契,张贵妃对胡善围的态度为之一变,晓得她挂念妹妹阿雷,经常要她早退,回家陪妹妹。

    不过胡善围很自觉,她晓得女官能够住在宫外,就已经是例外了,她不能得陇望蜀,要求太多。

    胡善围说道:“微臣在宫里走一走,巡一巡,等黄昏再离宫不迟。”

    永乐帝亲征去了,宫里要稳当,胡善围会不定期的在各处抽查,以免生事。

    胡善围走后,张贵妃书写密折,告知永乐帝东宫郭良娣有孕,皇室要添孙的消息。

    写到一半,张贵妃心神不宁,搁笔,低头看着自己平坦的小腹,轻轻一叹。

    同样是出身京城勋贵豪门,同样是后宫举重若轻的嫔妃,郭良娣比自己还大好几岁,太子依然对她恩宠有佳,现在还有了身孕,地位就更巩固了。

    我娘家英国公是公爵,爵位比郭良娣的娘家还高一等,我亲哥哥是大权在握的英国公,郭良娣还在为弟弟郭玹争取武定侯的爵位。

    论出身,我样样都比郭良娣强,可是我……我什么时候能够有自己的孩子呢?哪怕生一个公主也是好的。

    皇上并不好女色,北上亲征,一个女人都没有带。

    我为皇上守好后宫,等皇上亲征得胜回来,念及我的功劳,会不会给我一个孩子?

    张贵妃摸着小腹,顿生期待,目光都温柔起来了。

    且说胡善围在宫廷走走停停,即是抽查巡视,身边没有带侍从,只穿着普通女官服饰。

    皇上亲征快半年了,临走前封张淑妃为贵妃,张贵妃为报皇恩,越发努力能干,甭管前朝第一机要秘书解缙被贬、太子被训,空气有多紧张,张贵妃料理的宫廷是风平浪静,无人搞事情。

    胡善围看了荷包里的西洋怀表——也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玩意儿,郑和准备三下西洋,走更远的路,阿雷成了郑和的小跟班,帮忙整理抄录航海日志和海图,郑和给了阿雷很多西洋的好东西,在大明很值钱,阿雷手里的财富比胡善围的俸禄多,一副小小年纪就出来打工,赚钱养家的样子。

    时间不早,要赶在宫门关闭之前出宫。

    胡善围往西安门方向走去,途经永巷的时候,听到一阵清亮的读书声。

    这是司礼监内书堂的小宦官们读书的声音,大多是十二岁以内,聪明机灵的小宦官,而且授课的老师,都是翰林院的学士,正儿八经科举考出来的进士。

    真是人活的久了,什么不可思议的反转都会发生。

    在洪武朝,高祖皇帝深厌恶太监干政,并以前朝太监祸国为教训,不准阉人读书写字,若有人私下识字的,斩。

    到了永乐朝,就是今年永乐七年,皇上出征,太子监国,除却军国大事,重要官员任免,以及外交等事情,其他事务都交给太子处理。

    可是太子也只是为永乐帝打工的,永乐帝如何遥控太子、即使身在北方,也能对国家事务了如执掌,确定文臣不会和太子勾结,把自己给架空了?

    于是,永乐帝启用一股力量,来帮助自己监督太子监国——这就是由宦官组成的司礼监。

    宦官,是绝对依附于皇权的人群。他们毫无根基,命若浮萍,不像文官武将那样有同族同乡同门同党同袍甚至姻亲等羁绊,他们所仰仗的,只是皇帝的恩宠。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郑和,是永乐帝在燕王府时就十分信任赏识的宦官。

    永乐帝要司礼监监督太子监国事宜,但凡有送到太子那里的奏本,需有东宫詹事府主薄把奏本录入,同时还有同春坊思直郎、清纪郎、司谏分为六科,在司礼监那里揭帖——也就是做出副本备份,把每天诸司启奏的事情以及东宫处理的结果都留存一份,送到永乐帝那里。

    如此一来,永乐帝对太子监国所作所为,事无巨细,了如指掌。

    可是东宫每天的奏本都堆成小山,需要大量繁重的抄写和归纳工作,需要能够书写,并且熟悉朝廷各类行政公文的有学识的宦官们担任。

    但,洪武朝严禁太监私下识字,建文朝又延续了洪武朝这一“传统”,司礼监人才匮乏,去那里找那么多识字的宦官担任抄录工作?

    永乐帝大手一挥,“没有人才,就训练人才嘛,你们司礼监从宫里挑选聪明的小宦官们,朕派翰林院的学士们教育他们读书识字,快速成才,很快就能上手,抄写公文了。”

    司礼监在内院开了学堂,简称内书堂,招了第一批学员,他们有一些读书的底子在。

    由于时间很紧,翰林院学士们对内书堂小宦官进行了魔鬼式的训练,堪称明朝版本的衡水高中模式。

    每天天不亮,小宦官们起床了,来内书堂,先拜孔子牌位,然后站立等待翰林院教官。

    翰林学士进门,诸位小宦官拜于堂下,然后就是点名签到,为了防止小宦官们走神,他们都是站着听课,“拱手肃立”。

    然后捧着一本书开始背诵,背完才能去课堂练习书法,背不完就一直站着背。

    之后才是翰林学士讲课,课程以务实为主,司礼监为了培养内书堂小宦官,专门去内府刻印了图书,其中有《洪武正韵》这等教授官话和正确发音的,有《诗经大全》、《书经大全》,《春秋大全》、《四书集注》、《贞观政要》等等上百种图书。

    可以说在内书堂毕业之后,在知识的宽广度都能超过秀才了,何况授课老师都是入选翰林的进士们,有名师授课。

    每天课程结束散学的时候,还有仪式感的放学,每一个学生走出学堂,要在外面排列成队,轮流写诗,翰林老师们按照“春夏秋冬随景而以腔韵”,要每一个学员当场作诗。

    如果有做不出来的,“必群打诟辱之”。也就是说,学员们排成好几排,每一排学员都按照教官的要求当场作诗,如果做不出来,这个学员就要受到整排学员的殴打侮辱!

    司礼监提供最好、最全的教材、最好的师资力量,大明最顶尖的老师,如果你还学不好,那就等着挨打挨骂,甚至被清退吧。

    内书堂这种魔鬼式的教育模式,连后世以严苛闻名的衡水高中都望尘莫及。

    读书改变命运,是古往今来通用的道理。未来大明最有权势的宦官机构司礼监,里头的人员必须有内书堂读书毕业的学历。

    胡善围经过内巷的时候,正好遇到内书堂小宦官们放学排班题诗。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高考最后一天,继续送100个红包哟~刚好舟写到影响大明未来趋势的司礼监内书堂,很是感慨。

    读书改变命运,尤其是底层人民的命运,善围是这样的,太监也是这样的,现代的舟也是这样的除了读书,真的没有其他出路啊,读书对于我们,是最好的捷径。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天然卷万岁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anna 50瓶;爱开黄腔的小阿姨 40瓶;米饭精 30瓶;melquiades、孩纸 20瓶;夜舞琅嬛 15瓶;蘑菇希利斯 14瓶;小滟飞飞、小勺子、霓裳小妖儿、泡沫、莜 10瓶;范范梦游中、衣间写月、雪晴 5瓶;在追书的西西 3瓶;17184939 2瓶;青玄朱白粥19、小喵三千、洪荒树妖、桃子、whisperjj、娜条小小鱼、llllna、孤鸪鼓固、琼琚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