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升官发财在宋朝

正文 44、第四十四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在考场里还有解暑的闲情逸致的人,显然只有陆辞。()

    吴永自打翻开题目的那一瞬, 就已汗如雨下了。

    对赋的命题, 他略微有点印象, 题意却完全想不起来了。

    而格诗和论的命题, 更是完全摸不着头脑,根本不记得出处。

    他家为一县豪富,又为家中幼子, 可谓受尽千恩万宠。

    上有个能干兄长继承家业,吴父却不甘心吴家仅为商贾,便将希望寄托在自小就机灵的幼子身上, 盼他出人头地, 高中进士。

    可吴永虽有些小聪明,却懒惰得很, 哪儿吃得起寒窗苦读的罪?这些年来能受先生夸奖,全靠寻那些个衣食不继的寒家学子们做代笔罢了。

    真到了解试的时候,但凡有些才学的,都不可能冒着一旦被查出后、非但要受牢狱之灾, 还终身不得应举的风险来替他代考的。

    而没有真才实学那些, 吴永又何必去花重金雇他们替名?

    偏偏平时他颇得夫子们嘉奖的成绩, 更使吴父对他寄以厚望,导致他骑虎难下, 唯有最后几个月里潜心恶补,再与一干狐朋狗友凑钱,找人带巾箱本进来了。

    万幸入考场时, 监门官的检查并不算认真仔细,只敷衍地随便瞄了几眼,就放他们进来了。

    只是将巾箱本带进来后,终究不是那么好翻阅的——生得一双利眼的巡铺官们一直在走来走去,凡是有些许异动的考生,都会立刻察觉。

    哪儿做得出翻书这么明显的举动来?

    吴永他们事前也预料到如此场景,商量一阵后,发现最好的时机,只有在集体上请时。

    所谓上请,便是以‘有疑’为由,向主司进问题意,请其明示题目出处,予以解说。

    正常情况下,即便此举可能迎来旁人耻笑,主司也不会轻易拒绝的。

    当他们被引至别屋,听主司讲解题目时,便远离了巡铺官的视线,也就能围作一起,隔绝开主司视线,轮流作中间之人、迅速翻阅小抄了。

    吴永清清嗓子,将巡铺官引了过来,恭敬有礼道:“此题颇渊奥,鄙人欲问尧舜为一或二事,出自何典,好用其字,可否请问主司?”

    巡铺官皱了皱眉,还是回身去请示主考官的意思了。

    就在去的途中,又被同吴永一伙的那些人以同样的由头叫住,成了联合请愿。

    得知此事后,主考官杨庐就不禁蹙眉:“竟有十数位请解人同时上请?”

    通常真出现有不懂题意的士子的时候,由于士人脸皮薄,好面子的本性,大多都选择缄默不言,宁可揣摩大意,硬着头皮写下去,也不愿在大庭广众下丢了这脸。

    况且问了之后,哪怕贡例中未有明文说会导致降等,众所周知,亦会导致考官对其印象变差。

    现上请的却不止一人,而有十数位,就容不得杨庐不疑惑和紧张了。

    是他命题太不明晰,才引发这种多人上请,以求释疑的情况么?

    杨庐表面上还严肃地板着脸,心里犯嘀咕之余,已有些不安了。

    他还是头回被任命做考试官,自然不愿出任何差错,可此一旦传出,难保会有政敌弹劾他命题不当。

    若真被定罪的话,虽不比受人请托、行王法赃事来的严重,但也是要罚铜,导致一整年的其他政绩也跟着清零,给升迁带来阻碍,也使名誉受损的。

    杨庐对那十几人已很是不满,但连官家在殿试时都允许士子们上请,他岂能拒绝?

    唯有点了点头,让巡铺官将那十几人引出,带入别室,他好单独行讲解之事。

    见事情进展顺利,吴永不由心头大喜,面上艰难绷着,向同伙们飞快交换了个得逞的眼神。

    杨庐姗姗来迟,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吴永他们自然依照计划那般,围在一起,在中间的那几人则加紧速度,翻阅抄本。

    门敞着的,又因一片死寂,他们无法交头接耳,否则立马就会被外头的巡铺官发觉。

    可翻翻书页,却并无此虑。

    未叫他们候上多久,杨庐主司就推门进来了。

    焦急地等候了好一会儿,也没轮到翻书的吴永还正烦着,就见黑着脸的杨庐主司身后忽然进来了五六个巡铺官,将门一关。

    吴永心里油然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来。

    杨庐的心情却比他的更坏,毫不犹豫地低喝道:“此屋中人,经人举报,皆有挟书入场、假借上请翻书舞弊之嫌,都将衣裳扒了,细查纹绣!”

    众人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惶恐表情,哗然一片。

    尤其吴永,已是脸色惨白,还强撑着高声抗议道:“鄙人不服!官家有诏,扒衣搜查之举,非取士之道。主司岂能滥用职权,听信他人谗言,肆意欺辱污蔑我等——”

    杨庐厌烦地摆了摆手:“若真是冤枉了汝等,我自当禀上请罪,还汝等一个清白;若因此就束手束脚,不查舞弊之人,我这主司,也做到头了!”

    要是举报之人,是与这伙人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其他士人,他纵觉得这多人同时上请的巧合透着十足蹊跷,恐怕还得犹豫一二。

    但方才上报给他的,却是同他们无冤无仇的巡铺官。

    虽也出过巡铺官‘诬执士人,以幸点赏’的丑事,但到底是少数,况且那也多是欺软怕硬的,若无十成把握,又哪会一口气得罪十多个士人。

    众人激动地嚷嚷着抗议,甚至有要夺门而逃的,全被人高马大的巡铺官给制服了。

    他们的反应,更让杨庐笃定了猜测。

    外裳一扒,他们小心藏着的小抄板,再无所遁形了。

    人赃俱获。

    众人直到此刻,都想不出到目前为止都进展无比顺利的事态,是如何急转直下的。

    他们对等待自己的严惩具都心知肚明,一个个衣衫不整,脸色灰败,再无方才的张狂嚣张态。

    杨庐冷哼一声:“吴永,李达,苏礼,何连仲……以上十五人,平素多务浇浮,不敦实学,惟抄略古今典籍文略,怀挟书策入试,现被搜获。且先前曾以妄词狡辩,情节甚重。从犯者即刻扶出,殿一举;主犯吴、李苏三人,殿二举,皆不以赦原;如若再犯,永不得应举……”

    吴永等人不敢再作辩驳,灰溜溜地被人当场扶出,堪称颜面扫地。

    有罚,自然也有赏。

    对于检举揭发、避免他蒙上监考不力的尘霾,落得名誉受损的恶果的那位巡铺官,杨庐的脸色就缓和太多了。

    他按照条例中明定的赏格,着官府给巡铺官发放了高达五百贯钱的极重酬奖,直让后者眉开眼笑,欢喜地行礼谢恩。

    他谢恩之余,又忍不住暗自庆幸自己走运。

    要不是昨日巡视时,无意中拾到了这些人不知谁遗漏的小纸条,上草草书的‘上请检阅’四字,让他起了疑心。

    在今日搜查时,他为验证内心猜测,又为抓个人赃俱获,就故意放松一些,好让他们减轻警惕。

    毕竟出过巡铺官为得赏钱而污蔑士人的例子,之后就讲究不得靠单凭疑论,而得有确凿证据才行了。

    直到这群胆大包天的人,当真跟纸条上所写的计划那般共同上请前,他都不是十分肯定的。

    好在啊,否则就得错过这笔横财了。

    ——当然,这笔赏钱最后可是将从犯事的那十五人身上罚回的。

    对这段小插曲知晓的士子并不算多,除了挨着吴永他们隔间坐着的那些,才略有察觉。

    只是时间紧迫,他们纵使好奇,也无暇挂心,很快就把心思放回更紧要的答题上了。

    待华灯初上,昼试毕时,监试官便下令让吏人们收取第一场的试纸上来。

    在一片呜呼哀哉中,杨庐淡定地着人发下薄薄寝被。

    这一夜,各学子就得在这白日考试的狭小隔间里入睡了。

    陆辞倒是想带自己那更舒服的羽绒枕进考场来,可这类极易藏匿作弊纸条用的填充物,显然是不被允许带入的。

    他未能如愿,也只能遗憾地跟其他人一起,凑合着睡一宿了。

    不论如何,于他而言堪称最难的第一场,竟然考得不错,自是心情颇佳。

    尤其跟患得患失、满腹忧愁,脑子里还翻来覆去转着白日试题的内容,为一些个后知后觉的错误而扼腕痛惜的学子们一比,就更是一个天一个地了。

    陆辞费了大约半个时辰,就适应了这硬冷的地面和单薄的被褥,很快安然入睡了。

    其他人就没他这好心态了——有痛哭流涕的,有满腹愁绪的,有忐忑不安的,也有被周围气氛感染、原本还觉得考得不差,都被带得担忧起来的。

    负责巡夜的巡铺官,不知何故,特意绕到了这白天让他印象深刻的悠闲考生的隔间里来。

    见陆辞睡得颇熟,半点没被他轻微的脚步声惊醒的样子,全然不似其他人见他靠近就露出不安态……

    他真不知是感到意料之中,还是无言以对了。

    朱说常常经受跟陆辞一起的考场环境模拟训练,因此虽也辗转一阵,可昨夜本来就没睡好了,今日又经历了一番心情起落,考了一整天试,连答三道大题,也觉得颇为疲累,因此不久后也沉沉睡着了。

    在各人喜忧中,天光破晓,简单洗漱后,第二场解试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第二日考的是论策五道。

    然而众人皆知,如今朝廷取士,最重的无疑是赋——君不见不久前还有人,因做得一手好赋而被点做了状元呢!

    其次为诗,之后才轮得到‘兼取’策论。

    要是第一场没发挥好,哪怕后两场出彩,结局也基本是注定了的。

    因此,绝大多数人纵知道不好,也还是忍不住沉浸在自己昨日的诗赋论的发挥上,审题时心不在焉。

    加上连续两夜没睡好,精神恍惚者,也不在少数。

    而秉着吸取经验、盘算着下回再战而来的陆辞,却拿每一项都认真对待——别人还神游天外时,他已将昨日之事全部抛之脑后,专心致志地答起题来了。

    况且他因休息得当,此时精神抖擞,神气充沛,单是形容气貌,就比周边人不知强上多少。

    连主考官杨庐都不可避免地注意到这位年纪在最轻的一列,却镇定从容得极其与众不同的士子了。

    论策同诗赋一样,命题范围皆广,但凡经史子集,皆可出题,还有可能结合时务。

    不过,昨日所考的论,是以观其所以是非于古之人;今日考得策,则是以观其所以措置于今之世。

    且因论只试一条,策则需试五条,不管出于什么考虑,考官在命题时,都必须将三种策都囊括在内:以儒家经典为题的经义策;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子史策;以及以时事政务为主要内容的时务策。

    这次虽未跟昨日一样幸运地押中题目,但类似于后世议论文、不需讲究韵律的策,陆辞可向来是不虚的。

    跟诗赋一比,这简直称得上是他的强项了。

    陆辞与昨日一样,打好腹稿,估算好大概字数,才不急不缓地下手——即便策同样只设下限,没有上限,可时间限制,就注定不可能像省试殿试那般动堪七八千字,而得悠着点来了。

    陆辞还有轻微的强迫症,为追求整洁,他索性让五篇策的长度保持基本一致,字数差距不超出一百。

    这样既是为了防止让人看出他的侧重或偏好,也是为了避免给人以头重脚轻、规划不足之感。

    不过,陆辞虽答得顺利,还是感到有些意外的。

    在他推测中,应该是不重时务的这位主考官,竟然出了整整三道时务题。

    被大多考生偏好、也更那首的经义和子史策,则只各出了一道。

    以至于前两题还能洋洋洒洒,后三题则焦头烂额,不知如何下笔者颇众。

    更使他感到几分微妙又熟悉的是,最后一题,竟然是问广州背靠白云山的某县水苦而浑浊,百姓汲水工序繁琐,如何长解此困……

    陆辞陷入了挣扎。

    要不要偷懒炒炒冷饭,再详述一回自己上次写过给官府、最后却不了了之的自来水系统的提策?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誊录制度的作用真的无比强大,能阻止考官凭私情决定考生前途,不过这会儿还没有施行。

    其中两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仁宗嘉佑四年,欧阳修为殿试考官,想要黜落刘几,但因为誊录+封弥后辨认不出是谁,欧阳修才批阅卷子的时候,猜测某份是刘几的,就黜落掉了,谁知那份卷子是萧稷的。最后刘几凭自己才识中了状元,让欧阳修都大吃一惊。(《梦溪笔谈》卷九)

    第二个例子,则是苏轼。他在元祐三年知贡举时,为了让“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麃中,据《鹤林玉露》所说,还曾尝试用人情预买题目。在批阅卷子时,他以为找到了李麃的卷子,大喜说这个绝对是李麃的,让其通过,结果不是,李麃还是落榜了……

    2.上请=进问题意

    《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之五《亲试》里提及,省试殿试中如果不明示题目出处(我没找出解试不可以的资料,就推测也可以),应举人是可以上请的。

    通过上请来翻书作弊的行为,也曾被欧阳修所描述。在上章的作话里已经做了注释了,就不再详解了。

    3.挟书的惩罚

    参考自《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

    殿一举即为下次贡举时不得应举,殿二举则意味着两次贡举都不能参加,不以赦原,是表示连大赦天下也不能减免。

    4.巡铺官捉到舞弊之人,是有赏钱的,最高达到五百贯(如文中所说)。

    因此也出现过有人为了得赏钱而诬陷士人的事情了。后来规定,必须有确凿证据,才能判定。(就如某人身边捡到纸团,不能就说是某人参与了舞弊,必须有更加确凿的证据)

    《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六至七《发解》

    5.策的类型和命题范围如文中所提,不再详述(《长篇》)

    直到庆历四年,范仲淹尝试改革取士的侧重点,策论都一直不怎么被重视的(不过很快就变法失败了);之后王安石再度改革贡举,才真正轻诗赋,重策论。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