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升官发财在宋朝

正文 66、第六十六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陆辞依稀记得,对柳永那首抱怨落榜的词作耿耿于怀的皇帝, 好似不是目前在位这个, 而是与包拯关系好的那位宋仁宗。()

    就不知目前这位沉迷自创神教、吃素斋戒、到处忙着建道场、立彩坛的皇帝, 会否大度地不与一位落第士人的发泄作计较了。

    陆辞也只能尽人事地淡化柳永的存在感, 再听天命了。

    毕竟前两场的解试省试,靠封弥的保护,柳永都能顺利通过。

    但到了由皇帝做具体定夺的殿试, 就真全看皇帝心思了。

    一晃眼,就到了二月二十八日。

    众所周知的是,省试放榜, 不在二月底, 就在三月初。

    眼见着二月的末尾在一点点地溜开,春暖花开的三月在步步逼近, 被汴京的繁盛所迷的诸位举子,也渐渐回过神,重新紧张起来。

    原只为观光体验而言,又自认这回是发挥得最好的一次的陆辞, 自然还能保持淡定, 可其他人就不行了。

    即使结伴出游, 还能玩得尽兴的,也就剩已经彻底放弃的钟元, 和心态最放松的陆辞二人。

    其他人或多或少地都有些心不在焉,面对良辰佳景,也难以投入。

    好在夜以继昼的阅卷考官们, 并未叫他们再煎熬上多久,便于二十八日的午时,在贡院正门口,进行放榜奏名了。

    一传十十传百,不过片刻,就有无数得讯而来的举人朝着贡院方向,蜂拥而去。

    陆辞彼时正与他们在州桥上闲逛,忽见鼎沸人潮忽改了方向,无数身着襕衫的士子神色激动地往一处涌去时,就立马猜了出来:“恐怕是贡院放榜了。”

    柳七正心不在焉地啃着个水晶包子,闻言一愣,差点没被呛着,就更难以理解陆辞怎还这般淡定:“还不去看看?!”

    朱说也下意识地往前迈了两大步,然后猛然反应过来,看向陆辞以征询意见。

    易庶和钟元自知上榜无望,在起初的激动后,也就没太大反应了,也跟着朱说看着陆辞。

    陆辞光瞧那比解试时还严重数倍的人挤人的盛况,就很是敬谢不敏,果断道:“派两三个识字的健仆去吧,我们就回院里等消息。”

    早看晚看不都一样?

    榜不会因晚看一眼就飞了,名次也不会因为早看一眼就升下来。

    这会儿去看,还容易被那些候在榜下守株待兔的捉婿人家给逮住。

    陆辞这般淡定,其他人不免为自己的激动难耐感到些许不好意思,纷纷同意了。

    他们雇佣的五名健仆里,还真有那么三个,是识得些字的。

    虽说远远不到能舞文弄墨的成都,可要在榜上辨认出陆辞他们的名字,则还是绰绰有余的。

    派出他们后,陆辞就先躺在了摇摇椅上,开始闭目养神。

    受他这淡定至极的态度感染,朱说他们也跟着冷静下来,干脆拿出前几天刚从大相国寺的万姓交易里淘来的一堆书,开始看了。

    然而还没看一会儿,就听得门外忽地一片喧闹。

    那几近沸腾的呼声越来越近,实在让人难以忽视,就连陆辞都睁开了眼,往大门的方向看去。

    若他们没听错的话,这群一边敲锣打鼓呼啸而过,一边叫得尤其大声、声势非同寻常的人,好像围在了他们所居的这间简单院落前。

    接下来被人砰砰敲响的木门,就彻底肯定了他们的猜测了。

    因喊声太杂太响,阵仗很是惊人,但真想听清楚他们在喊些什么,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陆辞不着痕迹地皱了皱眉。

    他们好像是在乱七八糟地喊着……“陆辞”?

    准是自己听错了。

    陆辞没多放在心上,而是从摇摇椅上站了起来,吩咐下仆去应门。

    而此类经验最为丰富的柳七,早在遥遥听得这不同寻常的动静时,就竖起了耳朵。

    发觉那群人在他们门前停下后,他就忍不住笑了。

    在下仆得了陆辞命令去开门时,他潇洒一摇折扇,对看向自己的众人高兴道:“这可绝对是件大好事!我们这屋里,定是有人位列三甲了!”

    他上回省试上榜时,只挂在中下位置,当然享受不到这等豪华待遇。

    但他却是见过的——能将动静闹得这般大、还回得比去查看榜单的健仆快的,显然是汴京城里最耳聪目明的一些小市民了。

    他们在第一时间查看榜单后,就问得前三甲的住址,好冲去汇报喜讯,趁机讨个赏钱。

    开始时可能才十几位,中途加入他们的人越来越多,等真到门前,就是乌压压的一大片人了。

    和隐隐怀抱着期盼的几人相比,此时的陆辞,简直是称得上是心如止水了。

    他别的都缺,唯独不缺自知之明。

    哪怕这回感觉上是超常发挥了,但就凭他在诗赋上的有限天赋,能挂在榜单中下位置已是顶了天去,当然不可能跑前三甲去。

    就不知这不得了的前三人士,究竟是他们中的哪一位了。

    陆辞优哉游哉地饮了口蜜水,目光逐一在他心里最有可能的朱说、滕宗谅和柳七身上掠过。

    在他心里,还是觉得柳七的希望最大的。

    毕竟此时取士最重诗赋,这恰就是柳七的强项。

    朱说虽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但年纪还是小了点。

    ……结果就莫名其妙地发现,包括这三人在内的所有人,居然都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陆辞哭笑不得:“你们看我作甚?”

    柳七笑盈盈道:“你猜?”

    他话音刚落,门已被打开,一群喜气洋洋的人就争先恐后地推开应门的下仆,疯狂地涌了进来,一下就挤满了这不大不小的院落。

    他们见厅里坐了六个年纪轻轻的郎君,不由愣了一愣,七嘴八舌地嚷嚷道:“密州来的陆郎君,陆郎君可在?”

    陆辞:“……”

    即使事到如今,他犹不愿相信,只在众人屏息的激动注视中,镇定地应了句:“诸位寻我何事?”

    顺利找到正主后,所有人面上都不由自主地绽开了灿烂的笑,头回齐了声,气势磅礴地大声喊道:“恭喜陆郎君名列榜首,夺得省元!恭喜陆省元!”

    这齐声一吼无比卖力,效果亦是惊天动地,直震得在场人耳朵发麻。

    刚还强忍激动的柳七和朱说他们,则在屏息静听,肯定了心里猜测后,彻底爆发了。

    天啊!!!

    他们两眼放光,声嘶力竭地叫了起来,跟疯了一样围着陆辞蹦蹦跳跳,面色涨得通红。

    在发完这顿疯后,柳七最先退了出来,笑眯眯地盯着陆辞,嘴里念叨道:“两元,省元……”

    钟元的眼睛瞪圆,嘴巴大张,一脸傻样地看着被人群簇拥,如众星捧月一般的陆辞,目光里带上了深深的敬畏。

    他娘的,还以为解元已是不得了了,怎么自己这辈子竟然还能认识一个省元?

    滕宗谅先是止不住的惊叹,接着便是了然,笑道:“意料之中啊!”

    易庶死死地抱着朱说,两人连眼泪都冒出来了,一边呜呜着一边语无伦次道:“摅羽兄,实至名归!摅羽兄啊!”

    被迫接受无数道贺的陆辞,面上习惯性地带着得体的笑,心里却是茫然不知所措的。

    看着众人欢喜雀跃的模样,与其说感动,不如怀疑……

    考官一定是全疯了。

    忍不住怀疑人生的,的确不止是陆辞一人。

    而还有亲自把他评上了榜首的,那三位考试官。

    相比解试,省试在条例规定上,执行得更加严明。

    在对读官们完成对这近两万份卷的拆封对号,以及依第三次的评级进行排榜工序前,哪怕是身为知贡举官的刘筠,也不能随意过问的。

    正因如此,在二月二十八日的奏名放榜时,他得知真相后的震惊,不比任何一个关注此事的别人要低。

    “榜首是陆辞?”

    刘筠难以置信地问道。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宛若置身梦中,脱口而出道:“这怎么可能?他那份卷,我分明……”

    已经放弃了将人捧作榜首了啊!

    究竟是对读官核对错了?还是他一开始就认错了?

    不知过了多久,刘筠才如梦初醒般放下茶盏,火急火燎地在那堆即将被封存储放起来的旧卷中翻找起来。

    因榜单已放出,他这一举动虽显突然,但也不算违制。

    他也不在乎别人投来的好奇目光,兀自翻出了起初以为是陆辞的那份卷子,取出来放在桌上后,立马又将被压在最底下的那份由三位考试官共同评作‘上次’,优异得令人无话可说的卷子,也找了出来。

    卷首的封印已被拆开,上头清清楚楚地写两个不同名姓。

    然而前一份的主人是柳三变,后一份的主人,才是陆辞。

    “不对不对,这字迹明明是陆辞的!”

    跟刘筠一样震惊的,还有刚得到消息,如遭晴天霹雳一般的两位副司。

    他们甚至没忍住嚷嚷了出声,风风火火地冲到刘筠案前,翻看起这两份彻底毁了他们打算的卷子来。

    刘筠虽还没搞清楚究竟怎么回事,但只要夺得省元之位的还是他之前就最看好的那位北人,内心就还是喜悦居多。

    柳暗花明,可喜可贺啊。

    对这两位南地来的副司而言,可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坏消息了。

    特别是在他们满心以为压下了陆辞出头的此时,就更受不起这打击了。

    “我分明记得公卷里头,陆辞的字迹可不是这般模样!”

    一人俨然是有些气急败坏了,在人来人往的贡院里,就将心里话给说出了口,惹得众人侧目。

    刘筠没想到他还送个话柄上门,心里一乐,也不忙对比刚找出来的陆辞和柳三变的公卷了,而是笑着挑挑眉,慢条斯理地质问道:“李副司,敢问官家特设封弥所、又置誊录所的本意,究竟为何?”

    显然,就是为了不让考官们受人请托,徇私舞弊。

    而方才一语道破此中玄机的李副司,已经暴露了他有意通过字迹来辨认陆辞身份的事实。

    哪怕他辨认考生身份的目的,是为了拉低对方评级,而非拉高,但只要有了话柄,之后要如何颠倒黑白,可不由得御史台那些擅口诛笔伐的拿捏?

    李副司自知失言,紧紧地闭着嘴,不说话了。

    刘筠冷笑着穷追猛打:“李副司故意记下那位陆解元,哦不,是陆省元了……他的字迹,又因他得居榜首之事表现得这般气急败坏,究竟是为何故呢?”

    “怀如此私心,可还配行知贡举之职?”

    李副司一声不吭。

    他只要不再说错话,单靠这一句话柄,除了受刘筠挖苦几句后,也就不会有什么后续影响。

    即使面对刘筠这句反问,他恨不得回句‘半斤八两’,也不好此时开口。

    另一位副司埋怨地瞪了不得不偃旗息鼓的他一眼,才看向刘筠,正气凛然道:“刘主司,还请彻查陆辞此人,至少将他各份试卷上的字迹,统统做个对比,以摆脱寻人代笔的嫌疑!”

    刘筠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只垂眸翻翻二人公卷。

    以他眼力,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玄机,心里多少有数了。

    在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影响的情况下,柳三变的省试卷上的字迹,可以说有七分形似陆辞在公卷中的。

    但仔细看陆辞的这份省试卷,虽然只有两分形似,但却有八分神似。

    而一个人有意变换字体时,形易改,神却不易变。

    只是外人走马观花时,除非额外有心留意,否则看的只有形而已了。

    在不四份一同摊开,只粗略进行对比的时候,柳三变那字体上有七分形似的卷子,当然能给人带来更深的印象。

    ——也难怪会导致这种误解。

    那份让人一致给了第一等评的漂亮卷子,的的确确是属于陆辞的。

    但柳三变缘何模仿陆辞公卷中的字体?

    陆辞又是何故临考场了,才忽然改了一种形上截然不同的字?

    刘筠越往深里琢磨,就越觉得此事玩味。

    他不认为这会是一场单纯的巧合,又或是陆辞的心血来潮之举。

    可陆辞要能未雨绸缪、在最为紧张的省试考场上,都能顾虑全盘,细心到这一步的话,那真不像是个虚岁十六的小郎君,更像是头老谋深算的狐狸了。

    不论如何,得益的姑且算是他这一方,自然得帮陆辞一把。

    对副司们提出的严词建议,刘筠心里有底,故意不去拦着,痛痛快快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平人心,那便请御药院在审查资格时,注意对照陆辞此人的两试笔迹,再作定夺吧。”

    要是字画明显不同者,自会被别榜驳放,不得参加殿试资格。

    但这点,可就不在他们职责之内了。

    刘筠倒不为陆辞担心——单凭官家过往对举子态度上的慎重,御药院在审查时,也不可能马虎对待、胡乱污蔑的。

    尤其事主还是陆辞。

    这位年纪轻轻,就已名列解、省试第一,夺得两元的青年才俊,名气可不算小。

    毕竟要夸张点说,他距离三元及第,仅有殿试一步之遥了。

    而大宋开朝以来,仅在几十年前出过那么一位三元及第的奇才。

    要能在官家手里出第二位,传出知人识贤的佳话,欢喜的可不止是陆辞,还有官家。

    就冲这点,御药院的人在审查时,都将慎之又慎。

    要是陆辞小心过头,在省试中将字体改得面目全非的话,那还真容易有弄巧成拙之嫌。

    但既然连他都看得出落笔神韵间的相似,那些这方面眼光更毒辣的御药院内侍,又如何会漏看?

    看刘筠轻飘飘地就答应了他们提议的得意模样,两位副司不甘心地对视一眼,多少也猜出什么,唉声叹气地走了。

    看两人灰溜溜地离去的模样,刘筠心里简直不是一般的痛快,而是乐开了花。

    碍于还一大堆人看着,他面上勉强绷着架子,只老神在在地抿了口热茶。

    ——这陆辞啊,可真是太争气啦!

    而叫刘筠畅快地出了口气的陆辞,正面无表情地看着滔滔运河水。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掌管殿试的考试机构是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侍机构——入内内侍省的御药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九之三

    御药院的职责就包括了雕印试卷,对照省试合格奏鸣举人试卷的笔记,审查他们参加殿试的资格等等。如果被判定字画不同,有找人代笔的嫌疑,则要取消殿试资格。

    2.话说我出了个bug。这一届的省试其实是执行誊录的开始qaq!我之前明明还写在了大纲里提醒自己的,谁知这会儿又忘了……咳,你们知道就行。

    3.以及,我刚刚意外翻到了大中祥符八年的知省试贡举的官员名单,巧的刘筠还真是其中之一。

    其他两个是兵部侍郎赵安仁,翰林学士李维。(《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p224)

    4.就如我所说的那样,柳永在宋真宗期考时倒没有被明确刁难的记录,只是考运不好,一直落榜。倒是那个公认脾气好(包拯的唾沫星子飞到他脸上都没发火)的宋仁宗对柳永十分厌恶,哪怕考上了都非要黜落他,或者中了后干脆不给官……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