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升官发财在宋朝

正文 69、第六十九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今岁贡举省元最终花落密州的消息不胫而走,远比陆辞报喜的书信要更早抵达家乡, 传入了陆母及书院几位恩师的耳朵。(看啦又看小说网)

    陆母乍一听闻此讯, 整个人都是懵的, 连手里收着的钱串掉在了地上, 都宛若无觉。

    非是她小觑陆辞,而是陆辞惯来的表现,一直给她于学院中水平仅在中上的印象。

    不久前虽中了解元, 但她在惊讶之余,很快又听信了陆辞信誓旦旦的说法,以为是运气的成分居多, 是以虽然喜悦, 也未太寄希望于省试。

    不想陆辞不声不吭的,却是一鸣惊人, 接连摘下了解元和省元桂冠!

    须知在偌大密州城里,与陆辞交好的人遍布各个阶层,堪称数不胜数。

    哪怕是与他素未谋面,更未打过交道的, 也受身边人影响, 对他颇具好感。

    此讯一出, 四周瞬间哗然,就如一滴冷水落入了沸油之中, 倏然激起欢声阵阵。

    哎哟喂呀,那个他们认识的陆郎君啊,竟是连中了两元!

    那可是两元!

    解元也就罢了, 他们老早就知道,这密州城里就没个能与陆郎君比肩的。

    省试却不同,那可是诸路州府监军的才俊云集的地方,七千多个人一块儿考的,愣是叫头回参试的陆辞给夺去了榜首!

    这可太给密州人长脸啦!

    那些个平日与陆辞熟识的,此时更是不得了了,一个个扯着嗓子,跟身边人兴高采烈地吹起牛来:“我一早就知陆郎君绝非池中之物,你也不想想,要是个寻常资质的,能那么小年纪就攒下那么大的家业么?”

    刚巧旁边那人也认识陆辞,高高兴兴地也道:“平日我见夫子们对他可喜欢得紧,去年中解元时,还专门下山来哩!这回可更不得了啦!”

    “我那回还在醴泉寺庙会上,只用了区区几十文,就让省元给我做了一篇诗作!”两人边上的路人也不甘示弱,喜滋滋道:“往后不说留作传家宝,也得等着给小郎沾沾才气。”

    这一声出,成功引来周边人羡慕阵阵。

    “往后再论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怎么着也该算上咱这儿一份吧?”

    “那是那是,”诸人对此深以为然,一脸骄傲道:“别地方的人再能耐,还能出似陆郎君这样的么?”

    这可是十五岁的两元!

    而在解试中就落榜了的士子们,目睹着这一片洋溢着欢乐的市井,书自然也读不下去了。

    在感叹老天不公,考官有眼无珠,自己时运不佳的同时,又忍不住酸溜溜地想:这下那陆辞啊,可真要逢雨化龙,从此腾云驾雾了!

    明明陆辞就要身价非凡,再不可能与他们几有云泥之别,不可能再如之前那般随便打交道。

    却不知这些市井小民在高兴什么,还一昧地将陆辞当自己人看。

    不管他们如何怄气,集市上的人群在跟彼此吹完牛,自顾自地高兴完后,又还觉得缺点什么。

    陆辞本人不在,终究少点味道啊。

    也不对,陆辞虽不在,但陆母却是在的啊!

    无数人幡然醒悟后,纷纷丢下手中活计,涌去陆母摊档前,非得亲口向她道贺不可。

    陆母晕乎乎地接受着这些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人的道贺,而很快也赶来的钟母,则善意地笑着,帮忙收拾行当。

    得了这偌大喜讯,哪怕是真正迷上了打理店铺、做生意来挣钱的滋味的陆母,显然也无心再忙乎这些事了,而得回家缓缓才行。

    钟母虽得知爱子钟元落榜,难免有些小小失望,但自家儿子水平如何,她还是知晓的,在早有预料的情况下,很快调整过了心态来。

    而陆辞的高中,让她惊叹之余,又忍不住生出几分与有荣焉来。

    尽管识得陆辞的人,都能看出他为人中龙凤,器宇不凡,但也没人想到,仅仅初次应举,他轻而易举地就一飞冲天。

    从此注定平步青云,拥有锦绣前程了。

    钟母亦是如此。

    若说她从前只是看好陆辞,因此希望儿子能与其交好,自己也不吝于给予陆母帮助的话,现在她则清楚地看出,哪怕等到陆辞衣锦回乡那日,他们两家人,也绝无可能再有处于同一阶层的一日了。

    不论如何,她可是亲眼看着陆辞长大,两家人还一度做了这么长时间的邻居,单凭这份情分,就非同一般。

    只可惜儿子不甚争气,只顾玩闹蹴鞠,而未专注学业上来。

    否则就看陆辞提点钟元的尽心尽力,但凡钟元能认真一些,都能受益匪浅,说不定此回就不会铩羽而归了。

    没看到平日对陆辞的话白板听从的朱姓郎君,此回就同样以十六的虚岁,登了省试的榜么?

    钟母心里万般遗憾,对上还恍恍惚惚的陆母时,则在往常的亲热中,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讨好:“我看你这铺席啊,今日也没法好好开了,还是回去歇息吧。”

    陆母看着这没完没了地涌来恭贺她的人潮,不禁揉揉眉心,也有些发憷,索性接受了她的好意建议。

    等回到家中后,陆母不知所措地在厅里转了几圈,浑然失了主心骨的茫然。

    她下意识地想问儿子的意见,却猛然反应过来,对方并不在此,不由很是惆怅。

    是了是了,辞儿素来最珍重书院里的那几位师长,这么大的喜讯,不管他们是否也听说了,还是得差人告诉一声才对。

    陆母赶紧派女使出门捎信。

    结果女使一打开门,一下就被猛然涌入的人群,给无情地挤到了边上。

    这么一堵结实宽大的木门,竟差点都被门外等着的冰人给挤破了。

    陆母虽应付得手忙脚乱,但她还是记得清楚,辞儿出门前千叮万嘱,关于他的婚事,莫要应任何人的这点。

    于是哪怕这些受城中富商巨贾和官户人家的托付,舌灿莲花,以重聘求此前途无量的前途快婿的冰人快磨破了嘴皮,她也始终没有松口。

    而为了打动这位摘得两元、不久后就要成为炙手可热的朝中新贵的陆辞的母亲,这些冰人思忖着一旦事成后自己能得到的丰厚报酬,不但展现女方条件时更加急切,说着说着,居然就在陆家公然和彼此大打出手了。

    陆母看得头昏眼花,干脆以此为由头,让健仆们把所有人都请了出去。

    刚把吵吵嚷嚷半天的冰人们请走,匆匆忙忙下山来,红光满面的夫子们,背后还跟着路上遇见的女使,就进屋来了……

    看着治下州城竟因一人得了省元名头,而闹得沸沸扬扬,热热闹闹,这等过节一般的奇观,连知州李炳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他往窗外望了好几眼后,忍不住感叹:“别的不说,单这得人心的本事,这位陆省元的日后发展,都差不到哪儿去。”

    通判王祀亦是感慨万千。

    哪怕陆辞还未至殿试一步,也未得一官半职,这两人都已经开始羡慕起他了。

    倒不只是羡慕对方年纪轻轻,就得了两元的风光。。

    风光都是一时的,更叫人称羡的,还是大宋律例上写得明明白白的‘殿试头三名和省元初次任官,可以不必宰邑’。

    而且进士列甲靠前者,多得圣恩留在汴京不说,升迁还堪称神速。

    最后能官至宰辅的,几乎无一例外是进士登科的出身。

    哪里像他,在地方兢兢业业,辗转多处,苦苦积攒业绩,只为能按部就班地升迁,得以早日回京。

    “不过这位陆省元,”李炳忽想起什么,在案上翻找起来,很快找出了一个月前的那卷报告来:“便是给出活水建议的那人?”

    王祀正是主持此事之人,立马答道:“正是。”

    陆辞当初将自来水系统的修建方法以题壁诗的形式,写在了亭台之上,自然引来了官府的注意。

    尤其王祀,只看了几眼,就得出此策可行的结论,立马上报给了知州,恳请着手。

    按此策所列的那般,需要的人手并不多,开销亦小,收益却是好几代人能享受到的,自然值得一试。

    然而当时的知州还不是李炳,而是一心想着混日子的林琦。

    他虽得了王祀汇报,但只搁置一边,始终秉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

    直到今年年初,在这位上致了仕,才轮到李炳被调遣来。

    李炳自然不甘心一直待在这位置上,一心积累政绩,大张旗鼓地植树造林。

    王祀原已有些心灰意冷了,见状才燃起些许希望来,旧事重提,果然就得了李炳的痛快采纳。

    对这种失败了损失不了多少,成功了却得不小功绩的好事,他当然是不会错过的。

    王祀立马组织人忙活起来,很快就将自来水系统修建得像模像样,让水道一下覆盖了三分之一座密州城的民居。

    见那些人家受益,其他未被覆盖到的,也忍不住来上请了——要能一劳永逸,从此都可以随时用干净的活水,他们当然不想再从挑夫处买些死水。

    不是每家每户都钻得起私井,也不是每处都凿得出水的。

    但这引水的系统,瞧着只是用竹子为基搭建的,开销肯定比凿井要来得便宜。

    对百姓的请求,李炳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王祀就忙得热火朝天了。

    因知州尝到了甜头,这次派了更多人手出去,成效也十分可观。

    三个月过去,除些犄角旮旯的小地方,或是大户人家坚持用私井供水外,绝大多数密州城人,都能在家里用上以竹子修建的供水系统送上的山涧清水。

    李炳还琢磨着,再观察些时日,确定这供水系统不出问题了,再上报上去,算入今年的绩效之中。

    结果陆辞一举夺得省元,风光一时无两,也让他犹豫了起来。

    按理说这功劳,至少该归大半在英明采用、以及负责主持的他和王祀身上的。

    但说到底,献策之人,可还是陆辞。

    关于这点,不论是在题壁诗中,还是在解试卷子里,都写得清清楚楚,压也压不住。

    要只是个无名士人,在上报时随便提上一提,再以官府名义给些赏钱,也就罢了。

    对待注定前途远大的陆辞的话,势必得更慎重一些……

    王祀心里则另有计较。

    别看这修是修好了,运作暂时亦是良好,然而在具体维护上,还是多有不便。

    一旦一处堵塞,却因不知是具体哪条出了问题,而不得不将数十根一同换了的事,前不久就发生了一出。

    这还是新竹——要是再过一段时间,这样的情况出现的频率,只会更高的。

    届时还能动不动就一换数十根么?

    王祀很是怀疑这点。

    在他看来,要是几年前就说出此策的陆辞的话,定会有更好的想法的。

    王祀还想着等陆辞回来后,他去亲自上门,好请教一番呢,当然不肯见李炳为点蝇头小利,把注定前程似锦的才俊给得罪了。

    于是便好好劝了对方几句。

    李炳起初还有些不甘心,迟疑许久,还是王祀的话让他下定了决心,忍痛把大头让给了陆辞。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要能让陆辞身上再添一道光环,在多凭皇帝心意决断名次的殿试里,对方取得高第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变大不少。

    以对方一贯长袖善舞的表现,定会领了这情。

    往后他回到汴京述职时,也好多条人脉。

    退一万步来说,哪怕陆辞对此熟视无睹,在自己治下能出个两元进士,证明密州人才济济,也是能算入他这个知州的绩业的一部分的。

    这么想后,李炳心情才终于彻底平复了下来。

    然而远在汴京的陆辞,早把几年前就提出过、却一直不被采用,如石沉大海的自来水系统建议给忘得差不多了。

    哪怕不久前通过陆母回信中,得知它终于被弄起来后,也未太放在心上,更不觉得会与自己有多大联系。

    对李炳的满心纠结,更是一无所知,只专心复习。

    况且在陆辞眼里,汴京虽好,但要想尝遍各地美食,还是实际去到每个地方,才能吃到最正宗的佳肴。

    就算大宋船运发达,也不可能让他吃到最新鲜的洞庭鱼脍,鲜煮河豚啊。

    要能选择述职地的话,他无疑是很乐意被外放去各个地方进行‘锻炼’的。

    倒是在殿试前一日的早朝上,汇报地方事务时,新任省元而变得颇受瞩目的密州知州派人送上的奏折里,不仅对修建自来水的利处大书特书,还重点点出了出策人名姓。

    那熟悉的名字一出,不但唤醒了因熬夜修仙而此刻昏昏欲睡的赵恒,还引起了许多朝臣的注意。

    赵恒是感到稀奇为主。

    他虽为九五之尊,对底下人的弯弯道道,也不是一无所知的。

    还是一介白身,就能让知州选择老老实实地上报,而不私吞了功绩……

    单看这点,就能看出,这陆省元不但挺会办事,还是个颇通人情的伶俐人啊。

    而刚刚一直表现得兴趣缺缺的枢密使寇准,捕捉到关键字后,大致消化了一下,耳朵抖了抖,精神倏然为之一振。

    作者有话要说:  交代一下乡人的反应~

    注释:

    1. 宋朝的地方机关分三级,分别为:路,府州军监,县。最大级别的“路”设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监司。 次级别府州军监设有官员知府、知州、军、监、通判。

    2. 宋朝官员的升迁,其实有迹可循。只要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完成分内的事情,就会通过“磨勘”得到升迁的机会。“磨勘”,就是业绩考核制度,所有在官场任职的人,经过一定时期,都可以主动申请升职。经查明其资历与升职的规定相符,不需要在职务上有特殊的表现,职位都可以逐步上升。(《假装生活在宋朝》)

    3. 殿试头三名和省元初次任官,可以不必宰邑。(《两宋文化史》)

    4.殿试合格者会被授予一定的官阶。如仁宗时,状元授将作监丞官阶,榜眼授大理评事,探花授太子中允,并通判诸州。第四名授校书郎,第五名授奉礼郎;皆注签书诸州判官厅事差遣。第六名授两使职官。第二甲授初等职官,第三甲授试衔知县,第四甲授试衔主簿或县尉,第五甲授判司簿尉。(《两宋文化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