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升官发财在宋朝

正文 92、第九十二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在馆阁的职官设置方面,大多并无常额。()

    因此, 在苏嵩被撤职查办后, 朝中始终未曾下达新的集贤院学士的任命。

    赵恒和寇准倒是有那么点心思, 想将陆辞提拔上去。

    然而他们也很清楚, 陆辞毕竟资历太浅,如若升迁过快,怕是会叫类似苏嵩的诬告事件层出不穷, 适得其反。

    索性仗着馆中清闲,暂时什么人也不派了。

    院士空缺的情况下,陆辞等一干集贤校理, 就这么直属于总领集贤院的大学士的调配了。

    众所周知的是, 集贤院大学士素来由宰相中的次相或末相所带,可只名义上如此, 却是无在馆职事的。

    陆辞在经历过短短半天的不适应后,很快意识到,没了顶头上司管辖的自己,倒可以充分放飞自我了。

    这让他充分地松了口气。

    他原还想着, 比起有个精明上司针对自己, 当然不如蠢人上司盯着自己来得好对付。

    要是来了个似晏殊那样的聪明人一天到晚盯着他为难的话, 那还不如尝试保一保苏嵩呢……

    谁知等来的却是意外之喜。

    眼下这种干脆没有上司,彻底放任自由的状况, 自然是最理想不过的了。

    外加隔三差五送来家中的御膳,以及据说下个月起就要加厚的俸禄……

    作为三位友人信守承诺、寄来小食,无意中就帮他坑了苏嵩一把的小小回报, 陆辞一边在上班时间光明正大地摸着鱼,一边给他们精心准备小礼物和回信。

    有被拆包裹的前车之鉴,尽管从常理判断,短期内是不会再有后继者了,陆辞还是出于谨慎起见,未准备任何价值超出那包零食的回礼。

    他既然是在主掌藏书的集贤院中任职,触手可及的合适回礼,自然就是这些外头难见、又只供官员借阅的珍稀书籍了。

    参照晏殊的借书偏好,陆辞将陆续追回的这批出借藏书,挑出几本来,亲手抄录了一份,就分别给三人寄去了。

    只是,出于对朱说所在的邕州两面环敌的处境的担忧,他还特意将来时头一日所读的那本《□□要录》给抄了出来,连带自己提供的几个配比改良思路,一同寄出。

    在简短的回信之中,陆辞则捎上自己正于集贤院中任校理一职的消息,以及他们初初上任不久,就能赶上加俸的确凿好事。

    在通过递铺发出三份寄件后,陆辞悠悠然地回了集贤院中,路上还有不少原本束手旁观了苏嵩对他的刁难的下级官吏。

    他们悄悄地打量着陆辞,在被他敏锐地察觉出,且立马看了回来后,面上不约而同地露出一个稍显僵硬的笑容来,目中隐约透出几分敬畏。

    陆辞微笑。

    然而在此时,这道潇洒好看的背影落入他们眼中,就成了十足十的高深莫测了。

    别看那日是事发突然,直到苏嵩被押走后,绝大多数人还没回过味来。但之后几日,还不知道内情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一是因晏殊在查办时都光明正大,并未刻意瞒着;二是官家也有意杀鸡儆猴,震慑宵小,还着人发布了榜文在粉壁之上;再是牵连较小的人为撇清关系,纷纷落井下石,主动向陆辞示好……

    得知真相后,所有人都倏然一惊。

    敢情在集贤院中任职仅十年的苏嵩,一眨眼就被一撸到底,无法起复,全因诬告陆辞之故?

    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忍不住暗中叫好,道句恶有恶报;还有单纯羡慕陆辞所受的盛宠和看重的,决定设法与他结交攀谈的;也有无比心虚,忧心陆辞会否记恨他们袖手旁观,哪日来个秋后算账的。

    早知陆辞的受宠并非是官家的一时兴起,连中三元也非是侥幸,他们哪儿会对其轻疏慢怠?

    在不少人悔青了肠子时,陆辞已走到集贤院一楼最里的书案前,将刚借着出公差催借书的名义,顺道从集市上买来的梨花酥,轻轻地放到了沉迷读书的宋绶面前。

    宋绶猛一惊醒,抬眼一看,见是陆辞,又忍不住露出笑来:“摅羽回来了?那么快?”

    陆辞莞尔:“好说。”

    要不是他顺道去路上逛了一逛,在小摊上尝了一碗热云吞,还能回来得更早一些。

    宋绶看着他轻描淡写地放在书案上的那几本外借书籍,不禁感叹:“这好像是最后几本了吧?”

    有闲情逸致借书来读的京官,原本就不算多,拖欠不还的更在少数。

    大多是忘了,又不耐烦应付一脸傲气的崇文院来的催书馆职,才一拖再拖的。

    陆辞不觉有什么难度,宋绶倒很是惊奇,真心实意地夸了他好几句。

    陆辞挑了挑眉,笑道:“你要再说下去,梨花酥就要变得干硬难咽了。”

    宋绶赶紧丢下未竟话题,迅速拆起了纸包。

    他也不讲究,只把心爱的书籍挪远了些,就直接拿起来往嘴里塞去。

    嚼着嚼着,见陆辞并未着急落座,而是俯身看向地面,似是在寻找什么,才猛然想起:“是了,忘了告诉你,刚不是下了场小雨么?你书案旁的那道窗又向来有些毛病,难以关紧,不时漏些风雨进来。我见你摊在案上等待晾干的那些图纸都干得七七八八,怕它们被淋坏了,索性自作主张,替你收进最上头那个屉里,你且看看少了什么没。”

    “原来如此。”

    陆辞的确在找自己在出门前、特意搁在案上晾干墨迹的那几张图纸。

    他谢过宋绶后,拉开第一个木屉,果真这几天所绘制的那些图纸都被摆放得整整齐齐,拿起一数,更是一张未少,也未有半点淋坏的痕迹,不由又谢了贴心的宋绶一声。

    宋绶爽快地摆了摆手:“举手之劳,有什么好谢的?我一直在这儿坐着么,哪儿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淋坏了?”

    陆辞莞尔不言。

    宋绶三下五除二地啃完了那块梨花糕,又觉口干,赶紧倒了杯凉白开,灌了大半后,才心满意足地叹了口气。

    吃饱喝足,他也不忙着继续读书,而好奇起陆辞的事来了:“那几张木器图纸有何特殊之处?还值得你亲自誊绘下来?”

    陆辞笑道:“非是誊绘,而完全是我自己所想的。”

    宋绶惊讶道:“……三元及第的新科状元郎,竟还有木匠的本事?”

    若这话是从别人口中说出,难免有讥讽之嫌,但在心直口快的书呆子宋绶嘴里冒出,就纯粹是吃惊下的感叹了。

    “未雨绸缪。”陆辞坚定道:“横竖耗费不多,官家又心慈仁厚,给我等加了月俸,我便准备拿多得的那些俸银,先寻木匠打造一批再说。”

    这上万本书籍,都挤在这三馆之中,看似恢弘,但陆辞到底没宋绶等人嗜书如命,对别的漠不关心。

    他从后世人的角度看来,更关心的,当然是消防隐患。

    没有消防通道,没有消防水泵,也没有防火卷帘……

    更让陆辞难以忍受的是,这一排排简单的木架之间,相隔极短,仅供一人侧身通行不说,边边角角还堆放了不少杂物。

    馆阁职官的办公地方,离藏书处也只有一步之遥,离出口却有数十步远。

    一旦点着明火的书案出了半点岔子,这历经数朝,使京人引以为豪的崇文馆,眨眼间就能付之一炬。

    而且……

    陆辞对崇文院这介于闹市和皇宫之间的地理位置,也是有些无奈了。

    不管哪边失火,只要火势较大,都很轻易能波及过来。

    而相比较起来,陆辞倒没那么担心闹市这边——毕竟京中有专业的潜火队,不但随时有人在瞭望台中看守,还享受紧急事务下通行无阻的特权。

    但在民居处可以强行的做法,在禁宫之中却绝对无法做出。

    这么一来,如若宫里失火,要想及时抢救,不论是反应快慢,还是在难度之上,恐怕都比民间要来得大上许多。

    宋绶只醉心校勘等书籍相关的事务,对环境历来毫不在意,只让吏人稍加洒扫维护。

    因此,当陆辞使唤着吏人们把杂物移开,不许在通道上存放物品,还把书架间距拉大,又在书案边随时放上满满一桶水以备不时之需时……

    他虽察觉到了,也觉毫无必要,但为了不拂了陆辞颜面,还是选择了安静配合。

    直到现在看着陆辞不惜自掏腰包,也要找木匠私下制造一批底下带可以推动的木轮的新书架时,他才恍然间觉得陆辞何止有些过头,简直是快走火入魔了。

    宋绶迟疑片刻,犹犹豫豫地劝道:“这,怕得与大学士商量一下。”

    陆辞笑道:“关于这点,倒不必担心。我已查过具体章程,改动馆内布置,而不动建筑本身的权限,校理还是有的。”

    但也没有人会想着动用这一权限啊!

    宋绶内心反驳,嘴上却不好做声。

    他拧着眉,打量陆辞许久,纠结地意识到对方显然是认真的,并且心意已决,索性也不多说了:“若有我能帮上的地方,摅羽但言无妨。”

    陆辞笑眯眯道:“那我就先谢过你了。”

    想要更替掉所有书架,无疑是痴人说梦。

    而陆辞也无意弄那么多动静出来。他所定的第一批木架的数额,是基于馆中那些雕版未做留存、早年从民间收录而来的古籍抄本的数量而定的。

    这批新的书架很快做好,陆辞就先把没有雕版的这些手抄书统统挪到一层去,转到新书架上,按门别类排好。

    陆辞辛苦忙活这些,即使别人看得出是未雨绸缪,也只觉不以为然。

    这与一校理何干?崇文院自建起已有几十载,屡得扩建,房舍轮奂壮丽,且有园林花木,不曾出过半分意外。

    要不是哗众取宠,自命不凡,就是为博圣恩的作秀。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这又有什么必要?以陆辞所得圣宠,加上状元及第的出身,官家是断断不会忘了他的,又何故这般折腾?

    陆辞对这些纷纷扰扰并非一无所知,却毫不在意。

    他就是为图个自己心安,又何必在乎别人如何想的?

    在忙完这一些后,陆辞也终于消停下来,优哉游哉地继续回到了两点一线,偶尔游山玩水,拜访晏殊等新友的美好节奏。

    他原一心想着被派去地方任职,就是不愿头顶总有人压着。

    现既已没了顶头上司,又是清贵的闲职,毫无工作压力,只需按部就班地每日来馆中摸鱼即刻,也算满足了他之前的心愿了。

    至于升迁?

    陆辞表示并不关心……

    宋绶见陆辞终于停下改变馆内布局和物件的举动,也由衷地松了口气,乐得每日与陆辞分享心爱的书目,再探讨校勘心得。

    时间一晃,就到了大中祥符八年末的一天。

    对于馆职中人而言,那场飞来横祸,简直惊心动魄。

    ——荣王宫失火,殃及崇文院。

    作者有话要说:  这场火灾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注释:

    1.崇文院为三馆统称。

    三馆是指昭文、史馆、集贤院。

    从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开始,三馆与秘阁一度分开。原因是荣王宫失火,殃及崇文院。(《两宋文化史》)

    这场火灾,使藏书损失非常严重,尤其秘阁之藏所剩无几,而且之后几年重新搜求和校写书籍的工作量非常之大。(《宋代馆阁校勘研究》)

    2.粉壁:宋朝廷发布榜文的地方。

    宋代政府的新闻发布方式叫作“出榜”。宋政府的榜文内容丰富,除了晓谕百姓遵守的法令,还有大量向天下士民发布的政府信息。按照惯例,大凡朝廷有重大的人事任免,需要及时公告,朝堂有专门张贴榜文的粉壁。乾兴元年(1022),丁谓罢相,便发公告榜于朝堂,“布谕天下”。咸平六年,一名通判受到弹劾,被罢免职务,“仍令御史台榜朝堂告谕”。当发生紧急事故时,比如出现严重的流行病,政府也要“出榜晓示百姓通知”,让百姓及时了解疫情、症状以及处方。(《两宋文化史》)

    3.馆职最高者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和集贤院大学士。因为宋时不止一个宰相,所以分别有两个或者三个宰相分别领取其中一个的职务。但只是名誉官职,并不是真的要干什么……(《宋代馆阁校勘研究》)唯一的例外是监修国史对日历修撰有‘但提大纲’的职责。

    4.潜火队:消防队员。

    为了防火、灭火,宋朝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性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

    前面提到的“军巡铺”,负有火灾报警的责任,《东京梦华录》“防火”条记载,汴梁城内,“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发现哪处起火,马上驰报,即由“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这些负责扑灭大火的士兵,便是“潜火队”的“潜火兵”,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消防官兵。宋仁宗朝时,【枢密院副使狄青家举行“夜醮”(祭拜鬼神),大举烛火。望火楼的瞭望兵见狄府“骤有火光”,以为发生火灾,不敢怠慢,立即“驰白厢主,又报开封知府”,很快一大队潜火兵赶到狄府,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误会。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汴梁消防系统的反应之快。】 狄青又出场了!别说他没出场啦!

    宋朝的“潜火队”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消防装备,“如防虞器具、桶索、旗号、斧锯、灯笼、火背心等器具,俱是官司给支官钱措置,一一俱备”。还有几种比较“现代化”的设备: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丈余,中施转轴”,可以用于高层建筑的救火;唧筒,“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这大概是最早的消防泵;水囊,“如囊,以猪牛胞盛水。敌若积薪城下顺风发火,则以囊置火中”;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节缚于袋口。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

    宋朝的消防作业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当火灾发生后,“潜火队”赶往现场救火时,享有一些特权,比如路遇高官,可不必避路让道,“诸应避路者,遇有急切事,谓救火之类,不容久待者,许横绝驰过”。在古代,路上相遇,有民让官、贱让贵先行之礼,但“潜火队”可不受这一礼法约束;“潜火兵”救灾,不允许半点违慢,“如有违误,定行军法治之”;如果“潜火兵”在救火过程中受伤,则由政府负责治疗并给予奖赏,“若救火军卒重伤者,所司差官相视伤处,支给犒赏,差医诊治”[注释];“潜火兵”享有比较丰厚的薪水,所有的消防器材也由官府购置、保养。(《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