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纵横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民办教师

正文 第七章老兵1、父亲的心愿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民办教师,第七章老兵1、父亲的心愿,

    严明终于转正了!

    父亲母亲一扫自严明高考落榜后就留在脸上的失望。www.kmwx.net(Www.)免费vip小说哈18ha18.com

    祖祖辈辈是庄稼人,自己被抓了壮丁最终也没有多大出息。只好咬着牙坚持坚持再坚持,承受着经济和超强体力付出的双重压力,期望儿子有所作为,让自己向乡亲们证明自己的坚持是英明的,付出是值得的。

    也许母亲没有父亲想得多。在子女读不读书的问题上,她要做的就是服从父亲的安排,尽可能让儿子少挨冷受饿,在外面不受人欺负。

    普天之下,父母亲对子女的希望没有对错之分,父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父望子成龙,子愿父成仙”么。为了子女,他们什么样的苦都能吃,什么样的代价都愿意付出。有的父母将儿女拴在身边,可以省去自己很多劳力的付出,还可以时时享受天伦之乐。严明的父亲却选择了相反的做法。

    这一期盼的实现虽然来得晚了一些,让父亲苦苦等了二十一年,但总算没有白等!

    在滇东北古城县这个贫困的小山村,要走出去成为“公家人”太难了。除了三四个参军后转业当了工人的外,就没有人在外面工作了。文化经济落后之外的原因是一次次招工的机会,都让鼠目寸光或愿人穷恨人富的大队干部们拒之门外。

    严明从父亲忧心忡忡、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喜悦和舒展!

    这天晚饭后,得知严明已经顺利转正消息的陶二先生来到严明家,进门刚坐下就说:“好了好了,转正了!你是我们村第一个转正的!转正后咯怕就要调到别处去教书了?”

    “暂时还没有。根据以往的情况,转正后一般不会留在原校,迟早要调到别处去!”严明也很矛盾。www.kmwx.net按理说,转正后在本村学校教书更好,工作家庭两不误,又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开支,锅碗瓢盆之类就不用再购置了。但一直呆在本村也不是严明所愿,毕竟外面的世界更宽广!

    “转正了么就由不得自己了。人家要咋个安排,只有听人家的!”父亲接口说道。今晚父亲特别高兴,好像转正的是他自己。

    “大哥怕有六十五岁了?你好像大我一岁多。如果严明出去工作少了帮手,家里的活计就只有多请人干了!”陶二先生担心严明家的包产地因严明的转正,今后耕种会很困难。

    “我的两亩包产地可能要收归集体。类似的情况,其它地方有的集体收回后,再转包给本人,象征性地收一二十元发包费,有的包给其它人。如果可能,我的包产地我还是想包回来种。”严明对父亲和陶二先生说自己的打算。

    打算归打算,严明知道今后要继续耕种管理好十余亩包产地已经不容易了。自从小牯牛没了,每年的春耕春播都要去借别人的耕牛,一次两次可以,再三再四就不妥当。长此以往,依靠别人,既不好意思,也会耽误节令,无法确保粮食丰收。

    耕牛是农民的命根,没有耕牛,要想种好包产地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主要的是,自从儿子转正以后,父亲仿佛一下老了许多。严明没有转正前,父亲还强撑着驱牛犁地,抢种抢收。严明转正后,父亲的身心一下子松弛下来,似乎也把担当了一辈子的责任从双肩从脊梁从心上慢慢放了下来,好像突然间变成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需要照顾的老人。

    父亲确实老了!

    他犹如被家庭这架耕索套住了几十年的老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盛年至暮年,从未停止耕作的脚步,直至身上流出的已不再是热腾腾的汗水,才不得不将家庭的耕索从自己身上卸下,转套在儿子身上!

    “唉!这日子真是好混!想想我们小哥弟在一起放羊的时候,就像是昨天的事。一晃就老了!”父亲感叹道,将望着陶二先生的目光转向严明,“我去当兵的时候只有十八岁,能出力能跑路,感觉什么也不欠缺,现在出不起力了!‘养儿防老,种谷防饥’,今后你要自己当家了。”

    父亲的话,有喜悦含悲哀。喜的是,含辛茹苦几十年终于看到了希望;悲的是,人生悠忽,转瞬已是白头翁。

    父亲如此说,严明感觉到肩上似乎有一副沉重的担子正慢慢压过来。对此,他有一些期盼,也有一些迷茫……

    “养儿防老,种谷防饥”,这句话在平时与生儿育女、忠孝仁义相关的话题中,父亲曾多次当着严明

    民办教师,第七章老兵1、父亲的心愿,

    的面和长辈们谈论过。其实,严明明白,父亲就是说给儿子听的,是要让严明知道,作为儿子的基本责任就是赡养老人。作为男人,他期盼承担责任,但要他‘当家’,他又不知如何做。

    “供严明读书值了!听说老箐村和你一起当兵的李万山现在每个月民政上还给几块生活费,大哥你咋不去区上找找看?”二先生问父亲。

    “找过了。我是自己离开部队回家的,民政部门没有名单,找不上人家。这就是命!”父亲有一些懊恼一些无奈,和二先生叙述着他曾经的往事……

    父亲幼年就失去双亲,童年和少年是在凄风苦雨中渡过的。一九四六年,刚满十八岁的父亲被一支保安部队抓壮丁入伍。在滇省和平解放时,这支保安部队被编入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随即参加剿匪战斗受伤住白石江治疗。伤愈后,因思乡心切便没有去寻找部队,悄悄回到了家乡。

    尽管父亲青年时参加的是旧军队,但就是在这支旧军队里,父亲学会了写字,能通顺的书写家书;学会了初步的算术,会打算盘,能为生产队记账,是生产队的保管员,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包干到户。

    “我被抓到六和的时候,就和老箐村的李万山关在一起,挨冷受饿。刚到保安部队的时候,因为训练太苦太累,有一个士兵受不了就逃跑,被抓回来枪毙了。除了对逃兵处罚很严厉外,平时,我们的长官对士兵倒是好,经常教育我们要节约,不要领到军饷时穷大方。有钱么‘你哥我弟,你不吃我怄气’,待到军饷花光时‘你也不是我哥,我也不是你弟’!部队驻防、行军时很注重抓文化学习。现在我会写信、记账就是那时学的。……我们的军长是个孝子。虽然在外面统帅千军万马,但在他的老娘面前却非常孝顺,亲自为老娘洗包裹过的小脚,‘母亲妈妈’喊个不停!一般的人有几个能做到?……”

    严明知道,这就叫‘潜移默化’。父亲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严明知道什么叫“孝”!

    “孝顺”二字通常连用,其实,对父母最重要的是“顺”,顺从,没有顺从就谈不上孝。人从咿呀学语,到走进学堂,再从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孝”始终伴随一生,以孝回报父母亲恩,以孝树立榜样,代代相传!

    “……你‘营长大爷爷’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也没有生活费。如果他老人家慢点回家,现在一家子也许都在外面工作,你“回子大哥”也就不用天天当民办教师了!”陶二先生有些惋惜道。

    “‘世事难料’,不好说。如果他不早点回家,也许就回不来了!”父亲说,“村里的安福解放前去当兵,几十年了,杳无音信。肯定没有在人世了!”

    父亲和陶二先生的对话让严明想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

    是啊,人世间的事有多少是能用对和错、是和非就能说清楚的?!

    转正了,严明尝到了成功的甜美,觉得初步实现了人生的部分价值。

    但面对家徒四壁和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请书友记住本站搜索来的书友请收藏本站哦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